首页 理论教育 初识三际范围扩大-西方自然哲学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传播

初识三际范围扩大-西方自然哲学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传播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际说自明末传入中国后,对当时及后来的士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西人以上、中、下三域名之不同,熊明遇明确地称为温际、冷际和火际,这多为后来的士人所沿用。不但如此,他在《格致草》中对三际的论说中多有不一致之处。[22]与熊明遇类似,刘智亦是将三际扩大到整个月下世界,但将每一元素所在区域定为一际,成为所谓的四际说。

初识三际范围扩大-西方自然哲学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传播

三际说自明末传入中国后,对当时及后来的士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王英明在《历体略》中即有述及,其说云:

气又有上中下三域。上域近火,故大热;下域近水土,而水土为太阳所射,故发煖;中域上下隔绝,故大寒,而霜雪凝于斯。然三域又广狭弗等,南极北极之下,太阳不到,阴气甚盛,其上下热暖之域狭,而中寒冷之域广。若赤道之下,正当太阳,阴气甚微,其上下热暖之域广,而中寒冷之域狭。[18]

王英明对三际说的论述基本上只是转述了利玛窦的说法,采用的还是“三域”之名。而稍后的熊明遇则已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熊明遇对西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和好感,他不仅接受九重天水晶球体系,对三际说也颇为欣赏。与西人以上、中、下三域名之不同,熊明遇明确地称为温际、冷际和火际,这多为后来的士人所沿用。此外,在熊明遇看来,火际紧贴着月天(参见图3-1),表明他已把整个火元素的范围全部纳入到火际,可见他所理解的三际说已经发生了改变。

不但如此,他在《格致草》中对三际的论说中多有不一致之处。如前所述,三际本来只涵盖四元素说中的气层,但对于熊明遇这样的士人而言,由于深受传统元气论的熏陶,认为气为天地万物的元素和本原,气化生生不息且万物以气为中介并由此而联结成一个整体。[19]因此,原本界限分明的三际在他这里却发生了变化,如他有时说“空中有三际”(“气行变化演说”),有时说“气行三际”(“风云雨露霜雾”),在“雪”一节则又把三际的领域扩展到整个天:

天有三际,近地之际,率皆温际,惟温则能生万物。温际以上,则为冷际,无冷际包裹,则温气直散,不复有温,便无雨、雪、霜、露之泽。试在高山,六月可以衣褚,此其理也。冷际以上,复有火际,是为晶宇。凡火皆上腾,由火之本所在上。[20](www.xing528.com)

熊明遇明确指出“天有三际”,近地为温际,中为冷际,冷际以上的所有的区域均称为“火际”,不仅包括了西人所说的“热际”和火圈,连火元素之上的月上天(即以太所构成的“晶宇”)都全包含在里面了。可见他对三际说的理解乃是基于传统的元气论,与西方原本的论说已有本质的区别。虽然有这样一些变化,但熊明遇仍多以三际理论来解释天气现象,并以此来批判儒家的一些自然知识,反映了他对西学的热衷。

值得一提的是,清初回族学者刘智(约1660—约1730)将伊斯兰思想融合于儒家传统,撰有《天方性理》[21],其中亦包括部分西方自然哲学知识(但均译自阿拉伯文文献)。所列40中参考书籍中,即有《寰宇述》《寰宇述解》等,应与西方自然哲学相关。书中别出心裁地提出一种“四际说”,附有“四际分空图”(图5-3),从地表往上依次为温际、湿际、冷际、热际,分别与土、水、风、火四种元素相对应,“温际属土,其气和平;湿际属水,其气稍凉;冷际属风,其气肃冽;热际属火,其气炎热。”并用四际说解释各种风雨雷电、流星彗孛等天气现象。但与三际说不同,四际之气,皆从上而下以培育万物,绝不会自下而上。[22]与熊明遇类似,刘智亦是将三际扩大到整个月下世界,但将每一元素所在区域定为一际,成为所谓的四际说。

图5-3 四际分空图(《天方性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