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三际说的流传与气象新论

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三际说的流传与气象新论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末西方传教士入华,输入大量以亚里士多德学说为基础的西学,气象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2]与西方相较,中国古代的气象知识更具经验性质,理论探索较少。[3]在明清之际所传入的西方气象学知识中,三际说[4]是最为重要的理论。三际说是附属于四元素说下的一个理论,用以解释空中的风云雨露、霜雪雷电、虹霓彗孛等天气现象。三际说是后来的注释家或翻译家所引申。[7]在中世纪阿拉伯自然哲学中,三际说已是一种很普遍的理论。

明清之际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三际说的流传与气象新论

明末西方传教士入华,输入大量以亚里士多德学说为基础的西学,气象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地受太阳热烘后,有两种“嘘出物”:从潮湿地表或水面呼出的是蒸气(vapour),冷而湿;从地球本身产生的是“风气”(亦称烟气,smoke),热而干。蒸气自潮湿表面嘘出,上升于气圈,逐渐升高而冷凝,在不同的高度或环境形成云雾雨雪、霜露冰雹。呼出的烟气,透过气圈上升进入火圈,成为可点燃物。天球旋转运行生热,自月层天下传入火圈,点燃其中之易燃物质,乃为雷电彗星、流星等。[1]此一基本理论一直持续到科学革命前夕。

中国传统的气象气候知识肇始于夏商周时期,早在《夏小正》中就有较为丰富的记录。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如对大气折射、海市蜃楼、风雨雪霜以及信风、台风等的形成已有很深入的认识。隋唐时期则已有天气预测,并产生多种气象仪器,物候知识已经很完备。至宋元时期,人们对气象物候有更为细致的观测、记录。[2]与西方相较,中国古代的气象知识更具经验性质,理论探索较少。因有此区别,明清之际西方气象学传入中国,所引起的冲突与融合便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3]

在明清之际所传入的西方气象学知识中,三际说[4]是最为重要的理论。现在,人们通常把大气从下到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在西方古典自然哲学中,宇宙以月球为界分为月上天和月下世界,前者包括月球及以上的世界,由以太(第五元素,非轻非重)构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区域;月下世界则包括地球及月球以下的区域,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四种元素的不断组合,导致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产生各种天气现象的气层,即从地表至火元素以下的区域自上而下被分为三个区域,称作三际(three regions,or three strata)。上面因宇宙第一推动层层天球旋转向下传导热能,且受太阳持续直射并靠近火,所以是非常热的气域;下面因接近地表,能吸收、储存阳光照射的热量,所以是较暖的部分;而中间则远离热暖,是为冷域。三际说是附属于四元素说下的一个理论,用以解释空中的风云雨露、霜雪雷电、虹霓彗孛等天气现象。[5](www.xing528.com)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对气圈作出明确的三分。三际说是后来的注释家或翻译家所引申。塞内卡在其《自然问题》(Quaestiones naturales)中已明确将空气分为三层,奠定三际说的基础。[6]Themon Judaeus(活跃于1349—1361年)则在其《关于亚里士多德气象学四卷的问题》(Questions on the Four Books of Aristotle's Meteorologica)一书中则表明当时的经院哲学家已对“气的中域是否一直是冷的?”而产生争论。[7]中世纪阿拉伯自然哲学中,三际说已是一种很普遍的理论。[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