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对岁差的物理解释可谓多种多样。有将岁差归于列宿天(即第八重天)的右旋的;有用列宿天上的第九重天来解释的;更有甚者,以第九重天承担东西岁差,而再于上面加一第十重天来解释南北岁差,而二分点岁差则由列宿天带动。[97]哥白尼和克拉维乌斯即属最后一种。[98]
因此,明末传入中国的岁差理论亦各不相同。利玛窦在《乾坤体义》文中虽然只描述了九重天,但在《乾坤体义》中却绘有十一重天,第十一重为永静天,第十重无星宗动天每日一周左旋,第九重无星水晶天四万九千年右旋一周,第八重列宿天七千年一周,第九重天、第八重天即承担岁差之功能。阳玛诺《天问略》中给出的十二重天中,第十重和第九重分别为南北岁差天和东西岁差天。傅汎际《寰有诠》中详述天球运动理论,明确指出岁差由恒星东移引起,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岁差数据。
《崇祯历书》以第谷的宇宙体系为主,岁差理论采用第谷的理论。第谷废除了所谓东西岁差天和南北岁差天,认为岁差是恒星天球绕黄极自西向东旋转的结果。《崇祯历书·历引》从天文学的角度解释了岁差的原因:
恒星经纬度分凡二。其一,因其以黄道极为本行之枢,每岁东行五十一秒有奇,约七十载行一度(凡二万五千二百余年一周天)。然其距本极纬度,则亘古无变。其二,因赤道以算其经纬,则古今大异,其南其北之星位,甚有变迁,如尧时外屏星全座,在赤道南,今则尽移于北。又角宿,古在北,今在南。……恒星循黄道东行近始绍明。然古历谓恒星不动,冬至左行,是生岁差,或谓历家用此数以为算,两说咸用之。即曰星本无行,而冬至、春秋二分及黄赤二道并左行亦可,即曰冬至及天上诸道无左行,惟恒星自行亦可。二者皆一年为五十一秒,大要以定岁差为务耳。[99]
“恒星东移”作为岁差的原因被全面介绍入华,并产生很大影响。[100]熊明遇在《格致草》“岁实”一节即以恒星年和回归年来解释岁差:
岁实者,太阳行天一周之月、日时刻也。太阳之岁有二:其一,从某节某点(二分二至之类,皆名节,亦皆名点)行天一周,而复于元节、元点,是名太阳之节气岁。若太阳会于某星行天一周,而复与元星会,是名太阳之恒星岁。恒星有本行,自西而东。假如今年春分,太阳会某恒星,至来年春分,此星已行过春分若干分矣。太阳至春分,则已满节气岁之实,而尚未及元星若干分,即又须若干时刻,逐及于元星而与之会,乃满恒星岁之实。故恒星岁实必多于节气岁实。历家必以节气为限,而其与恒星岁实差虽甚微,亦差也。[101]
其中的“太阳之恒星岁”即恒星年,“太阳之节气岁”即回归年,足见他对西方的岁差概念已有深入了解。他还以《宋史·天文志》列举落下闳、虞喜、何承天、刘焯等人关于岁差的数据,但指出他们均不知岁差的真实原因:
《宋志》如此云云,是汉、唐、宋以来言岁差者,衹于年分度数课疏密,竟未晓其所以差之故,由列宿天东行二万五千余年而一周也。东行之天,以黄道极为轴,不独有东西差,更因有南北差矣。[102]
熊明遇不仅以西方恒星东行来解释岁差,他还采纳了东西岁差和南北岁差的概念。熊氏关于岁差的看法亦影响到他的学生游艺。游艺对中西各家的岁差测定多有综合,最后采纳熊氏之说:(www.xing528.com)
岁差者,天运日躔之所致。日躔一岁之间,行周天度,未及星之余,分日已至,而星略移于东,似日退而实星进焉。故每岁常移于东之分秒,以过其元界,谓之差也。[103]
以恒星东行来解释岁差在有清一代一直有着影响,后在“西学中源”的背景下,梅文鼎将“恒星东移”纳入到中国传统“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框架之中,并被广为接受。[104]如戴震(1724—1777)认为:
岁差者,以日星相较而差,非天行有差也。……一岁之日躔起冬至,复值其起处,而列宿部星则稍移而前,不与起处相值,其间甚微,积而至于六、七十年差一度,非日躔黄道有此差,盖列宿部星亦循黄道右转耳。[105]
但在方以智看来,虽确有恒星东移,但他却将岁仅指回归年而且是永远恒定的,所谓岁差只是恒星东行与日躔造成的差异:
岁差之说纷矣。智决之曰,岁差者,恒星行度历差于静天之度。而岁实日周,遂与恒星之度迻也。日一年从西向东,行二十八宿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尚差一分余,而至六十余年差一度,约积三万年不足而复于原宿之度矣。[106]
而且他认为恒星并非是一致地东行,它们的运动其实各不相同。此外,方以智还承认有地游,因此测定岁差就成为不可能。事实上,方父方孔炤与黄道周曾不同于以往历家的岁差测量,而是用易准差测算,并用商法,指出地球每年右转156分25秒,64年右转一度,此即为所谓的岁差。[107]方以智认为这一测定以静天为参照,用易所测,可穷尽所有年岁的变化。因此他说:
老父中丞公曰:崇祯庚辰,与石斋黄公同在西库,公衍象正,以易定历,妙哉!然三乘六十四卦,以应六十年历。……或曰:天不可见,以经星躔次为考,静天何所考乎?潜老夫谓算家遇不可问之数,则立商法焉。商而两测之,而中之度于是乎定。今以静天环一定之分秒,而使日月五星与经星,皆各行其迟速之行,岂能逃乎?……智曰:此定恒法也,而随时测验,盈虚在其中矣。[1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