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成书情况

明清时期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成书情况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斐录答汇》由高一志译述,但却是龙华民转交毕拱辰,最后由毕氏删润而成,其成书颇具一段曲折的经历。殉明事迹使其青史留名;他与西方传教士的交往并帮助删润邓玉函译述的《泰西人身说概》和高一志译述的《斐录答汇》,因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亦为史家所看重。[59]毕拱辰所撰《斐录答汇凡例》反映了他对西学的认识以及他对原稿的重新编排。[60]一般认为《斐录答汇》是高一志答疑中国士人所形成的问答体著作。

明清时期西方自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成书情况

《斐录答汇》由高一志译述,但却是龙华民转交毕拱辰,最后由毕氏删润而成,其成书颇具一段曲折的经历。崇祯七年(1634),毕拱辰在北京任职期间慕名多次拜见龙华民、汤若望、罗雅谷(Giacomo Rho,1592—1638)等人,深为折服。梁云构云:“燕署牙筹之暇,即与龙精华辈往复剧谈。”[46]龙华民并赠毕氏高一志之问答体书籍,嘱其修订。毕氏后“芟其烦复者什之一,润其稚俚者什之二,区别类分,宁质勿文,至作者精意,断不敢代斵,以贻血指羞。”最后经龙华民、汤若望、罗雅谷审阅认可后付梓。[47]此外,《泰西人身说概》一书亦为毕拱辰崇祯七年在京期间,以汤若望处所获邓玉函译稿修订而成。[48]其中下卷亦为问答体,颇与上卷相异,或与《斐录答汇》有关联。

《斐录答汇》两卷,序刊于崇祯九年(1636),现有刻本三种,分别藏于梵蒂冈图书馆[49]耶稣罗马档案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梵蒂冈本书前有毕拱辰崇祯八年(1635)年序,以及“珠船生述言”的凡例,“珠船生”即毕拱辰自指。[50]凡例后题“耶稣会中同学极西龙华民、汤若望、罗雅谷、星源程廷瑞共订,古绛杨文章重梓”,卷首题“极西高一志译授,东莱毕拱辰删润,云间陈于阶、古鄂杨之华同校”,卷下之首有梁云构崇祯九年(1636)跋。罗马和巴黎本惟将梁云构跋置于毕拱辰序之后,并将“古绛杨文章重梓”一语置于书末。

毕拱辰,字星伯,号湖目、羼提居士,一号天目,山东掖县(今莱州)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与阮大铖(约1587—约1646)[51]、瞿式耜(1590—1650)同科。两年以后授江苏盐城知县。1624年授陕西朝邑知县。不久辞官回家,在家闲居十年。1634年因平定李九成、孔有德之乱有功,被召赴京,授户部主事,旋被擢为礼部祠祭司主事。但次年即被下放至浙江按察司知事。1637年被贬为江西吉安府推官。不久又被升为徐淮兵备佥事。后因受史可法(1601—1645)批评,并被调任山西太原道。李自成兵部于1643—44年进入太原,毕拱辰与山西巡抚蔡懋德守卫太原,均殉职。乾隆时毕氏获谥“烈愍”。

毕拱辰“工诗,嗜读书,积书至万余卷。”[52]撰有《韵略汇通》《珠船斋诗草》《珠船斋集》《蝉雪哤言》《凫溪存稿》《旅味瓿余》《系曜近草》《莱乘》等著作,多有亡佚。因曾在北京礼部任职,故粗通历法,并与西人西书多有接触,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所撰“徐岳考”、“潮汐辨”等文,反映了他的一些知识素养。[53]

毕拱辰一生历经多次升迁、贬谪,仕途平平,甚至说是很不得意。殉明事迹使其青史留名;他与西方传教士的交往并帮助删润邓玉函译述的《泰西人身说概》和高一志译述的《斐录答汇》,因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亦为史家所看重。[54](www.xing528.com)

陈于阶(1595—1645)、杨之华[55]、程廷瑞俱参与《崇祯历书》的编纂,对西学均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参与《斐录答汇》的校订和刊刻在情理之中。尤值得一提的是,陈于阶(字瞻一,号仲台)是徐光启的外甥,随徐光启皈依天主教。崇祯二年(1629),徐光启奉旨修历,陈于阶以访举儒士入历局,观象制器。崇祯十六年(1643),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举荐他为南京钦天监博士,但实以他精于火器而参与造炮抗清。然因钱粮短缺,多为无米之炊。弘光元年(1644)三月,升钦天监中官正。四月,清兵陷扬州,史可法殉难。随即南京沦陷,陈于阶就义于鸡鸣山观象台。[56]

因《斐录答汇》题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故毕拱辰尝谓:“如未遍涉泰西《两仪玄览》,暨《四行》《几何》《灵言》等书,乍睹是编,不免水海相疑,云雾是堕,未终卷将高阁置之。夫解与不解,存乎其人,落落八区,定有独契,窃拭目以俟。若沉湎濡首,始卒无斁,则余小子何敢让焉。”[57]书中所涉内容几为西方自然哲学知识。卷上分5个部分:天象类14条、风雨类13条、下火类16条、水行类26条、身体类36条;卷下7部分:性情类30条、声音类19条、饮食类9条、疾病类21条、物理类8条[58]动物类17条、植物类8条。全书共计问答217条。[59]

毕拱辰所撰《斐录答汇凡例》反映了他对西学的认识以及他对原稿的重新编排。天象类,以西方之天球说批驳宋儒之“诸天无体,以二十八宿为体”;风雨类,原混编天象类,因风雨与天象不同,故析为新类;下火类,原编附物理诸条,所论为地上人所见之火,与月下之火不同,别为一类,名曰下火;水与地合为一球,乃江河之源,又能上腾化为雨露霜雪;身体为四元行会合而成,为声音、性情之依赖者;性情为人的重要特征,性指灵性(即灵魂),人以此而与禽兽草木有别,情则指喜怒哀乐、羞惧爱恶,为人身血所发;声音由气而生,人开肺以受气,闭肺以出气,道经喉管,如笙中之簧,声音随之而出;饮食为人生所必须,至为重要;物理诸类因不便条分,汇总为一,并指出物属自立,理依物而成,故一物有一物之理,先儒谓太极生两仪四象、理在事先者均为可疑,利玛窦对此已有专论;动植物,从来类书者,多先植物而后动物,殊失伦次,故此将动物置于植物之前。[60]

一般认为《斐录答汇》是高一志答疑中国士人所形成的问答体著作。然而,一般所谓的问答体,其实多为自问自答,如罗明坚《天主实录》、利玛窦《四元行论》、阳玛诺《天问略》、熊三拔《泰西水法》卷五“水法或问”等,多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对所涉问题给出深入、具体的解释。正因为其问答体的体裁和包罗万象的题材,核诸西文文献,我们不难发现,该书很大程度上编译自亚里士多德的《问题集》(Problems),底本则很可能是当时传教士携入的Ludovico Settala(1552—1633)亚里士多德《问题集》注释本(Commentariorvm in Aristotelis Problemata,北堂藏书号2753)。[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