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磁性教育:深入探索教学任务

磁性教育:深入探索教学任务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的最大的内在需求是“自主学习”,教学,是要学生学得“活知识”而不是“死知识”。为此,在教学的始终都应重视“知识结构”的作用。教学的开始是向学生勾画或展现大体的“知识结构”,随后要注意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完善,逐步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也只有提出并解决系列问题,方可充实或完善“知识结构”;由学生完成,则可进一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会促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

磁性教育:深入探索教学任务

学生的最大的内在需求是“自主学习”,教学,是要学生学得“活知识”而不是“死知识”。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容易取得共识的。然而在如何界定、如何操作等方面往往又是针锋相对的,格格不入的。脱离了“肌体”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脱离“肌体”的知识便是活知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就是说知识不能脱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肌体”。传授各种“死知识”,只能使教学进入到一个死胡同,只能低效重复。

而只有“活知识”才有规律可言,才容易产生合力,才可牵一发而动全身,才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也只有学得“活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教学的“肌体”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严格说来是一种“知识结构”。从这一“知识结构”中,可大体看出将要学习的知识存在于某系统知识结构之中的位置,同时也可看出此知识自身具有的某种组成结构,即可明确各知识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活知识”是任何时候(特别是教学的开始)都不可以脱离“知识结构”这一肌体的。为此,在教学的始终都应重视“知识结构”的作用。

在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是从教学的开始,要将初步或大体的“知识结构”展现在学生面前,或引导学生勾画——这既是教学的大变革,是跨越式发展,也是学生将来科研、创造、生产所必需。依据初步或大体的“知识结构”,可提出并解决一系列问题,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知识结构”解决任何具体问题,首先必须联想、触及或运用“知识结构”。要看到“知识结构”只有主干与分支之分,无轻、重与主、次之别。要看到“知识结构”符合新课标要求,也包含着各种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结构”能全面系统的反映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开始学生首先初步了解一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会更加开阔,信心更会十足,也如同战前布署,战前动员,战前准备,否则战斗如何能打响?又如何能取胜? “知识结构”反映的正是知识的整体,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正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同样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前提下,教学愈整体对学生提高愈快,学生提高愈快愈要求教学整体。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才有可能构成学生的科学的“认知结构”,并使“三结构”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实现高效。有了“知识结构”,可使学生较轻松的掌握大量的知识,较轻松的解决有关问题,较轻松的复述或背诵课文。

从一开始就展现大体的“知识结构”,随后通过一步步学习,再逐步完善“知识结构”,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学生自然也是遵循这一规律。即——遵循这一规律学生就能够接受,准确的说这就是学生的需要;违反这一规律学生就不能接受,也不需要。就是说,学生不仅是能够接受而是需要从教学开始就向学生展现或勾画初步的或大体的“知识结构”。只是教师长期陷于先传授单一知识的误区,从而形成了一种思维障碍,已经把问题颠到了,再颠到过来,的确不容易。

当然,我们已经走了弯路,要调整过来也得一个过程。那就开始可以教师为主展现“知识结构”,后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勾画“知识结构”。任何“知识结构”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任何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进行教学也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学生不仅是会越来越容易接受,越来越感到理所当然,甚至可逐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触类旁通的效果。

其实任何单一的知识,涉及面太窄,教师是讲不清楚的;又因为思维空间有限,学生也是很难学习的。于是不得不陷入“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记”的误区。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独讲方位词“上”,学生很难理解,只等到过后再讲“下”时学生才可恍然大悟。又如初中数学教学中连续几节课单独讲“负数”,学生也只能如入烟雾之中,如果开始就能让学生大体了解正数、负数及其运算框架,效果就会显然不同。“上”与“下”的关系、“正数、负数及其运算框架”等就是初步的或大体的“知识结构”,即初步的或大体的“知识结构”首先就要展现在学生面前。即或首先教学单一的知识有作用,然后组建“知识结构”也如同是先割裂开来后再捏拢,容易吗?教学的开始是向学生勾画或展现大体的“知识结构”,随后要注意在教学中不断充实完善,逐步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勾画“知识结构”要学会通过“引入”而引出“知识结构”。如在进行小学自然《电磁铁》教学时,可先通过“引入”介绍工人师傅如何运用电磁起重机搬运钢铁物品,后引出课题,展现知识结构:

定义——磁性

制作电磁铁 磁力大小

特性

南北极

具体说来又分两类:

1.看课题,根据知识规律设想出“知识结构”(一般用于理科——要含有“技巧”)

2.看内容,根据内容要求概括出“知识结构”(一般用于文科——要含有“情感”)(www.xing528.com)

大体的“知识结构”只是一个轮廓或框架,不要求完善,一般用于教学开始;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指结构中所有的知识点不遗漏、不重叠,位置关系得当,结构一目了然,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

如大体的“知识结构”:

定义: 浮力 产生

大小

运用

较完善的“知识结构”(还可继续完善):

定义:液体对浸在里面的物体所产生的一种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产生:是由于周围液体(或气体) 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而产生。

浮力 实验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推导运用

“知识结构”的勾画、充实和运用,都是通过解决有关问题而实现的;或者说“知识结构”都是通过有关“问题”与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相沟通的。所以,依据“知识结构”提出有关问题(特别是提出系列问题)显得特别重要。

让学生依据“知识结构”提出系列问题不仅有可能,而且很有必要。初步的或大体的“知识结构”给提出系列问题提供了依据。也只有提出并解决系列问题,方可充实或完善“知识结构”;由学生完成,则可进一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会促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题与题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前一题是后一题的基础,后一题是前一题的延伸,这些题便是系列问题。有了问题,特别是有了系列问题,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可集中注意力,才有利于探讨知识的规律,才有利于知识的逐步深入。提出系列问题有两点特殊要求:

一是题与题之间的跨度开始可以小一些,随后可逐步拉大一些,最后还要达到一定的高难度——连同前面“引入”的低起点,便构成“低起点、快节奏、达到一定高难度”,或者叫做“低中求高”。

二是有时在问题前要注意输送某些有关信息,即题前要有“背景”。没有“背景”的题显得太单一。如:(政治)为什么民族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相学习和借鉴?如果有背景就不一样了:2010年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谈到中国的外交政策,温总理说:世界文化是多样的,国家的社会制度也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认为这都不妨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相学习和借鉴。为什么民族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相学习和借鉴?有背景的问题,也就是将问题植于某情景中,这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学生也就会热衷于解决这样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