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主要受以下三种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理论与“刺激反应说”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过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提供刺激的次数与程度,“认为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作为外部刺激,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姚梅林)。”这种理论把教师放在主导核心位置,因此,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侧重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课堂管理行为等。行为主义者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认为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预定的目标,因此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
(二)认知主义理论与“特殊认识说”(www.xing528.com)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征,使外部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陈琦、刘儒德),因此,教学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既然是传授、传递或者培养,掌握主动权的必然是培养,传递、传授计划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必然是掌握着系统的社会经验,掌握着传递,传授或培养内容的教师。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文喆)。”认知主义者虽然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但是他们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中立的,学生学习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再现知识,从而排斥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合法地位。在这样的教学观指导下,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仍然偏重于教师“教”的行为,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偏重于“学生发现这些课程教材本来的意义,学习成绩的好坏和学习能力的大小,就由他对这些课程、教材原义的再现和复出原义的程序,以及他死记硬背不掺杂任何个人创造性的原文的复制程度加以裁定(毛亚庆)。”
(三)构建主义理论与“交往对话说”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更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学过程被看做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朱慕菊,200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引导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互动,并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张春莉,2002)。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上,建构主义不仅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达成,而且重视课堂教学对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作用;不仅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强调评价标准的生成性和多元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