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钻研教材必须深透。只有深透,自己才能真懂,也才能教懂学生。有的教师为什么讲不明白,就因为自己还不真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得很透彻,讲起课来.就不会以概念解释概念,以词解词,停留在定义加例子,死板地解释课文上,如果是讲清道理,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理解,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有一位青年教师淡了自己在教"琢磨"这个词的体会,对我们颇有启发。一次,他见课文中有"琢磨"一词,便像往常一样,翻阅辞典把解释抄下。上课时,他向学生解释说:"'琢磨'就是研究、考虑的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个词造句。有个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只有认真琢磨敌人的策略,才能有效地对付敌人。"这位教师听了,觉得不对劲,于是先让学生提看法。结果,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就宣布明天再讨论。
课后,这位教师深感内疚。他觉得,学生对"琢磨"一词理解得不深不透,造的句子不恰当,正是由于教师自己钻研不深、理解肤浅所致。于是翻了很多资料,搜集了许多例句,经过分析比较,终于弄清了."琢磨"这个词是由雕刻玉石的意思转化而来的,解释为研究、考虑,目的是为了使事物精益求精,更趋完美。然后他回头再分析那个学生的造句,便很容易地找出了毛病所在:敌人的策略,我们当然必须研究,但目的是为了粉碎它,因此不能用"琢磨"这个词。第二天上课时,这位青年教师就发动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使他们加深了对"琢磨"一词的理解,掌握了它的用法。
讲课尽管是讲解书本上的内容,但却要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学到东西。如果大家都照本宣科,那就用不着教师了。学生能看懂课文,并不很难。但真正懂的程度大有不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提高学生懂的深度,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教师只有把教材钻深钻透了,才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怎样才能钻深钻透呢?(www.xing528.com)
(一)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要一章、一节、一句、一字地认真研究;对每一个定理、公式、法则、定律都要逐字逐句地细抠。不论是正文、例题,还是注解、习题,都应反复推敲,互相印证。古人说:"读诗如食胡桃宣栗,剥三层皮方有佳味。"钻研教材,亦应如此。
(二)要多方面进行比较。有时候同一个定律有许多种不同的陈述,同一个定理有好几种不同的证明,在深入体会、反复比较以后,就可以选择其中最恰当的一种讲述,使之既严格而又易于接受,既概括而又便于应用。
(三)多问几个为什么,知其所以然。有位教师在体会中说:"我教《沁园春'雪》一课,讲到其中'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时,把毛主席如何将静止群山和高原写成像有生命的银蛇、蜡象二样,在冰封雪飘的大地上舞动、奔驰,作了详细解释;并指出这里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达了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课后,有位听课的同志向我提出,毛主席为什么在这里要把静的写活,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经他这一问,我发觉自己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透,再下班一了解,果真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怎样怎样是拟人手法',不知道为什么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实际上教给学封的只是死知识。经过反复研究,我在第二课时,就向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作者要把静止的写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积极展开了思维活动。最后我归纳成:'作者通过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虽然在冰封雪飘的严寒季节里,祖国大地却是一片生机,生气勃勃,充满着生命力,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热爱和积极乐观的伟大革命胸怀。'课后学生反映:'这样研究有劲'。"可见,"深"与"透"是相互促进,彼此关联的。唯有深入钻研,才能融会贯通;唯有透彻理解,才能运用自如。多备一遍,就能深入一步;多钻一次,又能钻透一层。钻深透的标志是:能够高屋建瓴,驾驭教材,而不是为教材所局限,作茧自缚。钻深透,并不意味着钻牛角尖,故弄玄才,而是要下从厚到薄、融会贯通的工夫。要能理清知识的系统,挖掘知识的本质,明确教材的来龙去脉,创造性地去掌握运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