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独秀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深入文字学领域的最新成果

陈独秀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深入文字学领域的最新成果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晚年陈独秀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音韵学方面陈独秀晚年的十余个春秋,从未停止过对文字学的研究。他实际完成的著述,也以文字学研究为主。对此,陈独秀表示赞同,并通过古文字研究,证明中国古代没有奴隶社会。并指责陈独秀是古文字研究的“外行”。这种情况在文字学研究上便表现得十分明显。陈独秀指出,自古以来,中国过去的小学家,都拘泥于许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和注,不能形成一个文字科学。

陈独秀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深入文字学领域的最新成果

晚年陈独秀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1.音韵学方面

陈独秀晚年的十余个春秋,从未停止过对文字学的研究。他实际完成的著述,也以文字学研究为主。即使在辞世时,他的书桌上还摞着尚未出版的文字学书稿。晚年陈独秀音韵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据陈独秀书稿整理者何之瑜说:“此稿系先生著于南京狱中,二十九年冬,先生成小学识字教本上篇及自序后,重订此稿,次年秋,书自序一篇,并嘱建功序印于白沙,分赠友生。”[7]《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将古音分成四类十系,将《说文》《至篇》《广韵》《集韵》所收之字,依类录入,书写条理至为明晰。

(2)《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此稿亦著于南京狱中,成于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之前,而后发布于东方杂志三十四卷第二十号及二十一号。”[8]这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音韵论文。陈独秀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语音后认为,人类语言之起源,或由于惊呼感叹,或由于拟物之音,日渐演变孳乳,遂成语言。惊呼感叹多演为韵及韵母,拟物之音多演为复声母。文章对单韵字研究中传统的“叶韵”(押韵)和“通转”之说表示异议,并提出以“复声母说”取而代之。

(3)《连语类编》。此稿的学术价值在于,汇编了古籍中遗留有复声母痕迹的连语(转语,联绵词),反驳了中国语言系单音节的说法,为“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提供了证据。1941年,陈独秀写了《连语类编》自序,并在自序中提到研究连语的意义:“中国拼音文字之难行,单音及方音为二大障碍,古今语皆多复音之义明,拼音文字之障碍去其一矣。故此书非徒以考古。”[9]可见,陈独秀的研究旨在推动中国拼音文字的推广。事实上,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与钱玄同等人便试图在中国推广拼音文字,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如此看来,陈独秀作此稿,正是延续了其新文化运动时期未完成的事业。此稿在狱中未能得到出版,之后在江津油印,并赠予北大同学及友人,以作报答。

(4)《荀子韵表及考释》。“此稿著于南京狱中,未注明写作年月,曾发布于《东方杂志》第三十四卷第二号。”[10]文章考释了战国时期荀子著作中的一些古字的读音,后被收入《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及其他》一书。

(5)《屈原韵表及考释》。“此稿或系先生于南京狱中,著作尚未告成,而中日战起,先生出狱之后,间或写一二时论文章外,完全致力于小学识字教本之创作,故此稿未能续成也。”[11]文中主要考释了屈原著作中一些古字的读音。

(6)《晋吕静韵集目》。“此稿著于南京狱中,未注明写作年月,亦未见发表。”[12]后收入《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及其他》一书。

(7)《广韵东冬钟江中之古韵考》。“此稿成于南京狱中,曾发布于东方杂志第三十六卷第四号上,先生又于一九四〇年春,重行修正。”[13]文中考证了广韵数字同韵异读的情况,指出并补正了顾炎武江永、江有浩等人在广韵研究上的舛误和不足。

以上七种音韵学著述,在陈独秀逝世后,由他的学生何之瑜汇编成《陈独秀遗著》,交予商务印书馆出版。1949年3月,商务印书馆名之为《古音阴阳入互用例表及其他》,将其排版出样,共约20万字。但因当时上海社会变动,该书未及出版。所幸这些手稿和清样,一直妥善保存至今,对后人研究古文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www.xing528.com)

2.文字学方面

(1)《干支为字母说》。此是一短篇学术论文,同为陈独秀在狱中所作,文章未标明写作年月,亦未发表。在文章中,陈独秀提到“干支起源甚古,约在殷商之前”,而“观《尔雅》所载干支之异名,概为复音字,其义绝不同解”。因此,陈独秀认为,干支与汉字不同,乃外族传入之“译音”,指出阴阳五行家对于干支的解释是“逞臆忘说,干支为星宿辰属之说,也不能完全说通”。因此,陈独秀指出:“干支之解释求之于义,不如求之于音,故近人干支为字母之说,有所取焉。”

(2)《实庵字说》。此稿是继1913年《字义类列》之后,又一部逐步解释汉字的文字学著作,并陆续发表在《东方杂志》第三十四卷的第五、六、七、十三号上,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因此,1942年6月9日的《新民晚报》有人评价说:“其书最大成就,即在将有关联谊之字,分别释例,而所举间附以英语学名,于九经文字,鼎彝刻词,及音韵诸书,均有捃拾……此较孙诒让所著《名原》,仅录古文者有别。”《实庵字说》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之后,引起了陈独秀与郭沫若的争论。

当时,国内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方兴未艾。在这场论战中,有人认为,中国历来没有奴隶社会,而是在氏族废墟上建立了封建社会,自秦汉以来,则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对此,陈独秀表示赞同,并通过古文字研究,证明中国古代没有奴隶社会。对于陈独秀的观点,郭沫若持反对意见,并写了《读〈实庵字说〉》用以批判陈独秀的观点。郭沫若说:“关于奴隶制这个问题,我敢于十分坚决地主张,中国也和希腊、罗马一样,对于马克思的那个铁则并不例外。”并指责陈独秀是古文字研究的“外行”。

对于陈独秀与郭沫若之间争论,蒲清泉则曾证实道:

《实庵字说》与郭沫若有过争论,他对郭沫若有些地方很钦佩,如郭说古代人不知人从何来,对生殖器崇拜,古文中“也”字很多,他说“也”字是女阴的象形,人从女阴中出来,人们觉得神奇。陈说这是郭的卓见,但有的地方陈又说郭浅薄。郭曾为文答覆,说陈在这方面是行家,是前辈,但他困在狱中,看不到许多书,所以孤陋寡闻。我不懂这个问题,之所以写下来,因确有这件事。[14]

(3)《小学识字教本》。“致力于寻找汉字的规律,以解决汉字难认、难记、难写的问题,是陈独秀竭力鼓吹汉字拼音的运动一时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之为。”[15]在陈独秀看来,中国人很少注重研究事物的所以然,以至于中古的科技不发达。这种情况在文字学研究上便表现得十分明显。陈独秀指出,自古以来,中国过去的小学家(研究《说文》的人),都拘泥于许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和注,不能形成一个文字科学。中国文字训诂学也深受其影响,再加上一些人的穿凿附会,对于汉字规律的寻找和把握逐渐被复杂化和专业化了。

《小学识字教本》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释字根及半字根,下篇释字根所衍生的字,且每一字均解释形、义。此种识字方法能促使读者产生识字兴趣并帮助识记汉字。从教学看,则能够帮助学生奠定科学思想训练的基础。

对于晚年陈独秀来说,《小学识字教本》的编写任务繁重,1942年,陈独秀逝世,《小学识字教本》未能完成。其后,国立编译馆将此书油印50本,按照陈独秀生前所嘱分赠专家学者及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