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独秀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接受与阶级斗争

陈独秀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接受与阶级斗争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陈独秀利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陈独秀确立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最后,确立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说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陈独秀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接受与阶级斗争

早在1915年,陈独秀便认为,社会主义乃是当代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18]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利,使得陈独秀开始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中俄交通线恢复以后,有关苏俄革命的消息不断传入中国。1917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表明废除帝俄时代对华特权,取消庚子赔款和归还中东铁路等。1920年初,当陈独秀在报纸上看到此宣言时,便开始相信“进步主义的列宁政府,宣言要帮助中国”[19]的说法。陈独秀一改早期对无产阶级思想半信半疑的态度,肯定地说道:

十月革命是全俄绝大多数人民集合在共产党“解放劳动者”“解放农民”“解放小民族”三大旗帜下成功的;革命胜利后,三样都一一实现了,并非俄国共产党的空头支票……所以当时全世界劳动人民、全世界被压迫民族,都看着莫斯科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灯塔,是全世界革命的总参谋部[20]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宣传,陈独秀开始重新认识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开始相信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21]

1920年,《政治论》的发表,标志着陈独秀已经成为一名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除了接受马克思主义,陈独秀对于马克思主义亦有自己的认识。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陈独秀利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阐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陈独秀预测说:“我们可以断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不良,已到了自身不能救济自身的危机必然崩溃的运命,代而取之的自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分配方式。”[22]所以他认为,“此时我们中国不但有讲社会主义的可能,而且有急于讲社会主义的必要”,“要使中国人都得着人的生活,非废除资本主义生产制采用社会主义生产制不可”。[23]

其次,肯定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陈独秀确立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随着无产阶级力量在中国的壮大,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陈独秀逐渐认识到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的强大力量。他说:

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更没有衣、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如此,人类社会,岂不是要倒塌吗?我所以说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24]

陈独秀充分认识并肯定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初步确立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这种认识和思想也成为指导他在教育及政治方面革命活动的思想核心。陈独秀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唯物历史观的认同,可从他这一时期重视发展工人运动、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办通俗刊物、在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等社会实践中窥探出来。

最后,确立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说和无产阶级专政思想。陈独秀在其对民主主义的反思中,认识到资本主义没有真正的公理和民主,只能用“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25]“强力”和“征服”的字眼透露了此时陈独秀利用革命和暴力来改变社会现状的思想趋势。“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的“平民”是指“学界”“商会”“农民团体”“劳工团体”等社会革命的动力。可以说,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思想已经逐渐在陈独秀的头脑中萌芽,并逐渐茁壮成长起来。

在1920年发表的《论政治》一文中,陈独秀坚定地认为只有暴力革命和阶级斗争才是改变中国被压迫、被欺凌状况的有效手段,主张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民主。陈独秀说,“若是不主张用强力,不主张阶级斗争……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26]“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的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的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的利器”。[27]陈独秀批判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强权、反对无产阶级的思想,认定了马克思主义是救治中国的一剂良药,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不仅是其人生的重大转变,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动向,对后来一系列革命活动的展开以及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吹响了中国革命的新乐章

【注释】

[1]梁启超:《李鸿章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

[3]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95页。

[4]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95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译室:《五四运动回忆录》,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第91—92页。

[6]严复:《原强》,《直报》1895年3月4日至9日。

[7]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www.xing528.com)

[8]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9]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每周评论》1919年第29期。

[10]陈独秀:《实行民治的基础》,《新青年》第7卷第1期,1919年12月1日。

[11]李提摩太译:《大同学》,《万国公报》1899年第121、124期。

[12]梁启超:《干涉与放任》,《新民丛报》第17号,1902年10月2日。

[13]朱洪:《陈独秀与中国名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

[14]李大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新青年》第5卷第5号,1918年11月15日。

[15]北京李大钊研究会著:《李大钊史事综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

[16]朱洪:《陈独秀与中国名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

[17]朱洪:《陈独秀与中国名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

[18]陈独秀:《法兰西与近世文明》,《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19]陈独秀:《保守主义与侵略主义》,《新青年》第7卷第2号,1920年1月。

[20]陈独秀:《被压迫民族之前途》,《陈独秀的最后见解(论文和书信)》,自由中国社,1942年5月13日。

[21]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5页。

[22]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新青年》第9卷第3号,1921年7月1日。

[23]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独秀复东荪先生底信》,《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12月1日。

[24]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新青年》第7卷第6号,1902年5月1日。

[25]陈独秀:《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对外对内两种彻底的觉悟》,《每周评论》第23号,1919年5月26日。

[26]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

[27]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