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春,陈独秀由日本返回故乡安庆,并在回乡途中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彼时《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国内一片哗然。条约的签订促使着国内民众思想的转变,安庆地区民众的思想也处在不断更新之中。在这种背景之下,本就接受了一套新学说并有着理想抱负的陈独秀把握时机,联合潘赞化、葛仲温、何春台等在安庆北门大拐角头藏书楼发起演说,并在藏书楼独辟一阅览室,用以陈列他们从东京、上海带来的各种革命书刊,希冀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阅读此类书刊获得新思想。
1902—1903年,陈独秀的安庆藏书楼演讲会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02年9月,第二次则在1903年5月17日。对比第一次演讲会,第二次演讲会对于民众产生了广泛且持久的影响。也正是第二次藏书楼演讲会,正式将陈独秀推入公共视线中,并导致了陈独秀的返日。
1903年4月,拒不从东北撤兵的沙皇俄国还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要求,企图在东北建立所谓的“黄色俄罗斯”。此行径引起了国内外中国人的强烈不满,陈独秀回国期间,拒俄运动在国内轰轰烈烈地开展着。第二次藏书楼演讲正是在这种民怨民愤激增的背景下展开的。
演讲会那天,大雨倾盆,参与演讲的各学堂学生约二百余人,主要是安庆大学堂、武备学堂、桐城中学堂的学生。加上其他通过“知启”得知而前来的民众,共计三百余人。由于藏书楼地方狭窄,容纳不下几百号人,很多人便站在门外听陈独秀做演讲。陈独秀在会上痛陈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指出了沙皇俄国的残忍行径,呼吁人民“自救”。他说:
谓当今非提倡军人精神,断不足以立国。外患日亟,瓜分立至,吾辈恐有不足为牛马奴隶之一日,情词慷慨,满座唏嘘。[7]
演说会上,陈独秀倡议成立安徽爱国会,获得了全体与会人员的赞成。之后,陈独秀又提议爱国会附设《爱国新报》,再次获得大家的响应。在演说会当天,众人公推陈独秀、潘赞化等人起草社章、招纳社员并出示爱国学会会员名单、宣言及宗旨。
这次演讲会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远比第一次大得多。陈独秀的这次演说引起了当地知识界的强烈回应,并影响到了各校学生。他们“勃发忠义,奔走相告……数日之中纷纷告假,多有不上课者”[8],响应陈独秀在演说中的“拒俄”号召。关于陈独秀的藏书楼演说,后人认为“清朝末叶,安徽的革命运动,发端于安庆藏书楼演说”[9],指出了活动的革命色彩。
陈独秀的演讲作为公开行为,清政府早对其起防备之心。在陈独秀等人赴安庆开展第二次演讲会的途中,清朝驻日公使蔡钧致两江总督端方电,说道:“东京留学生结义勇队,计有二百余人,名为拒俄,实则革命。现已奔赴内地,务饬各州县严密查拿。”清政府因此对各地下发密谕:“地方督抚于各学生回国者,遇有行踪诡秘,访闻有革命本心者,即可随时获到,就地正法。”[10]
由是,陈独秀的安庆藏书楼演讲很快被地方当局获悉。据《大公报》报道:“爱国会陈、潘诸君因东三省事于前月二十一日会议藏书楼,演说设立社会事,桂太守亲赴藏书楼宣谕禁止外,旋出告示,照录如下:为出示晓谕事,照得本城拐角头旧敬敷书院房屋改为六县中学堂之用,因款项支绌,尚未兴办。前经程绅建勋等设藏书楼……访问近有由东洋游学回国之人,在该处私设社会,演说悖妄之词,摇惑人心,实属荒谬,有违国家法律。现奉府县面谕,不准演说,私设社会,如违拿办……”[11](www.xing528.com)
除了命令禁止私设各种学社外,清政府亦暗地里缉拿留日学生及入社社员。安庆地方当局令“一体缉获,无任逃遁,而韩统领文案吴汝澄亦社中人,深夜驰晤社友房秩五,偕至潘寓,告所以,嘱社友逃避”。[12]局势所迫,陈独秀逃往上海避难。
清政府对于留学生的畏惧和憎恨是相伴相随的,除了逮捕等直接方式外,清政府亦在教育层面为留学生的前途设置障碍。如,清政府在1903年的经济特科复试时,下谕指出“反遇履历中有称曾经出洋字样者,无论其人如何纯正,概屏不录”。[13]可以说,清政府对于留学生的抵制涉及政治、教育等多个层面,此亦进一步使得陈独秀对其信心尽失。
陈独秀的两次安庆藏书楼演讲均具有社会教育的性质。在两次演讲中,陈独秀不仅将大量的新思想传播给民众,激起了人们的爱国之心,亦首次在公共场合提出了诸多教育主张。
在第二次藏书楼演讲中,陈独秀提出当前应做的三件事:
其一,广泛地传播中国将被瓜分的消息。陈独秀说:“中国人尚不知之,其何以防之?”
其二,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此,陈独秀说道:“谓中国人天然无爱国性,吾终不服,特以无人提倡刺激,以私见蔽其灵性耳。若能运广长舌,将众人脑筋中爱国机关拨动,则虽压制不许其爱国。恐不可得。”
第三,锻炼体魄。陈独秀认为,有了强壮的身体才可以从事农、工、商、矿等实业,否则“不可以生存,况欲执干戈卫社稷乎”。[14]针对于此,陈独秀呼吁各学堂要增加体操课,加强锻炼身体。
安庆藏书楼演讲作为具有社会教育性质的活动,对于民众的启蒙是公开而直接的。通过公开演讲,陈独秀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并通过小范围的组建团体,吸收了一批勇于求新的青年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