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都汴梁,地处黄河下游,河患与京畿地区的安全密切相关,因而对治河还是相当重视的,如明确沿河地区地方官员的治河职责,并按地区设置了治河主管官员,治河不力者要给予处分,甚至对任期已满调任他职的官吏,也作了水落后方能交卸去职的规定[28]。在河工方面,所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据《宋史·河渠志》的记载,上起孟州,下至棣州,在沿河两岸险要之处修建有45埽,来保护堤防的安全。元人沙克沙在《河防通议》中说,宋代“为埽岸以拒水者凡且百数,而薪刍之费,岁不下数百万缗,兵夫之役,岁不下千万功”。北宋一代对于黄河决口几乎是有决必塞,不堵的情况是极少的。每次堵口,工程规模也是不小的。如天禧三年(1019年)滑州堵口,“遣使赋诸州薪石、楗橛、芟竹之数千六百万,发兵夫九万人治之”[29]。又如天圣五年(1027年)滑州堵口,“发丁夫三万八千,卒二万一千,缗钱五十万”[30]。当时堵口技术也比较成熟,沈立在《河防通议》中写了一段“闭河”,专门谈堵口的措施。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载了水工高超在“合龙门”时采用“三节下埽法”,使商胡堵口得以成功[31]。总之,北宋一代对黄河的治理是相当重视,正如任伯雨所言,“自古竭天下之力以事河者,莫如本朝”[32],但效果却不理想,推其原因实由于宋朝在治河方面缺乏好的治河策略。前、中期以维修河堤及应付堵口为主,完全是处于被动的局面。后期则长期困于北流和东流之争。以自然条件而论,“东流高仰,北流顺下”[33],黄河北流较为顺应当时的河势。但从防御契丹的需要出发,北流会带来不利的因素,因北流入契丹境和淤塞北宋边境上的塘泊,其结果是“失中国之险,为契丹之利”[34]。当时曾3次用人工堵塞黄河北流,使之东流,但因违背河势,有的立即就失败,有的也为时不久,最后仍以复归北流而告终[35]。举棋不定,时东时北,河道不固定,堤防不完整,使防治更加困难。以上所说在治河方面缺乏良策,系就其总体而言,当然,在这些治河策略中也有少数可取的,如至和二年(1055年),欧阳修曾主张对当时黄河的北派“增治堤防,疏其下流,浚以入海”[36]。这一建议如被采纳,河道可能会稳定一个时期,河患也可能会减少一些。又如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任伯雨曾主张“正宜因其所向,宽立堤防,约拦水势,使不至大段漫流”[37]。这一建议似乎很平常,但因势利导,较为现实,在没有完善的策略时,如果采用这一办法,仍不失为稳妥之举。(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