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体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尚存问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体育赛事的举办缺乏市场意识,而是由政府包办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营销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赛事组织方开始注重赞助活动(冠名权)、广告、电视转播权、特许经营、现场管理、衍生产品、社会捐赠、门票销售等方面业务,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市场问题。例如,体育赛事产权归属问题,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费用问题,体育中介组织匮乏、发展规模小以及经营不规范问题等,这反映出中国体育赛事市场秩序需要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去治理。
(2)体育赛事市场需求开始出现两极分化
冷门体育赛事,即市场需求相对较少的体育项目,而热门体育赛事是市场需求旺盛的体育项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体育运动必须走向市场,依靠市场生存和发展。一个体育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能否最终成为众多赞助商的商业运营平台,是否能够与商品市场相匹配。因为中国的体育市场刚刚起步,其容量是有限的,加上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能够在有限的市场自由生存,这必然导致各种运动之间的竞争,从而就产生了冷门和热门项目赛事。例如,市场需求良好的体育项目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而诸如水球、曲棍球、体操等社会消费需求就比较低。
2)体育赛事产业的外部环境变化特征
(1)政策环境的变化特征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对我国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
同时,政策环境仍存在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赛事的管理与运作往往是基于行业规章制度而不是相应的法律法规。商业体育赛事是这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包括职业体育赛事。原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在甲A十年的总结中说:“中国足球的政策和法规的滞后,影响了俱乐部的持续发展”,这表明当前对体育产业的立法我国还比较薄弱,缺失高水平的专项法律。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各项关于体育赛事的法律法规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体育行政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法律手段解决体育事务的纠纷。例如,在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向法律专家咨询,谨慎取消奥神俱乐部参加CBA的资格。而在1998年,当时发生的“奥神风波”却是篮球管理中心通过行政手段和协商的方式解决的,缺乏法律依据。
由此不难发现,在现代社会,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或行业规章制度是不足的,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还必须要依靠法律制度。
(2)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征
体育赛事产业是“十三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业态,其未来发展趋势是优化市场环境,吸引社会力量办赛。制定重点运动项目体育赛事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品牌体育赛事培育工程,精心打造一批品位高、品质好的国际顶级赛事,培育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扶持一批具有广泛社会效益的群众性赛事。大力开发赛事经济,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对住宿、餐饮、旅游、交通、传媒、会展、广告等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具体来说,经济环境有如下变化:(www.xing528.com)
第一,体育赛事消费内部需求不足向需求日渐强烈转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实现升级,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需求特别强烈。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体育消费和供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普遍来看,就体育赛事消费能力和供给能力来说,经济发达地区明显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明显优于农村。
第二,体育赛事产品由“市场供给真空和市场需求不足共存”向“高质量体育竞赛产品供不应求”转变。过渡期内我国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没有市场供给同时没有市场需求的特征,既缺少市场供给,缺少市场营销意识,缺少市场营销手段,同时也缺少市场需求;二是高质量竞赛产品供给不足。这两个特点共存。所谓“市场供给真空”主要指体育赛事主体的概念、方法和手段不利于市场。“没有市场需求”则主要是指体育消费需求不足,没有受众。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没有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区尤为突出。
近年来,虽然全国体育赛事数量迅速增加,虽然这些体育赛事也开始推向市场发展,不断设计和推出新的活动,但从赛事组织者而言,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中国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仍是政府,因此不需要考虑体育赛事的生存问题。而且,传统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管理者的收入与赛事的收益没有直接挂钩。没有共同的利益,如何激励体育赛事的组织者或管理者,寻求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另外,传统的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模式是一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并没有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仍然是运动成绩放在第一位。从行政体制的视角看,甚至不能够对外开放,而且由于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管理者缺乏营销意识、手段和渠道,从而导致体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就是传统体育赛事出口不畅的问题,这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顺利接轨,从而容易导致体育赛事销售不佳的问题发生。
缺乏高品质的竞赛产品,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观看高品质体育赛事的需求。所谓“高质量体育赛事”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高水平竞技;②比赛竞争的平衡性,比赛充满悬念;③明星参与;④提供优质的场地服务。现在,我国具有高水准的体育赛事并不多。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的职业联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只有我国奥运优势项目才具有较高的竞技水平,但这些项目的赛事营销或者说是赛事服务营销仍有待提高。
当然,虽然制约我国体育赛事市场运作系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体制问题,但不可否认竞赛产品质量不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这也符合市场化运作的根本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高质量的赛事才能吸引公众广泛参与。
此外,西方国家早已习惯利用体育博彩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大众参与到体育赛事中来,而这是当下我国体育赛事产业仍所欠缺的。
(3)效益评价的变化特征
赛事项目的综合效益包括自身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中国传统体制的条件下,体育赛事往往只顾追求竞赛本身的效益和社会效益或政治效益。
随着中国体育管理体制不断深入改革,当下中国体育赛事已经开始关注体育赛事的综合效益,即竞赛本身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总和。其中竞赛本身的质量和效益是关键,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赛事,才能实现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目的;只有高水平才能提高赛事观赏性,才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竞赛质量是一个影响体育事业全局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体育的事业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从政治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体育赛事属性的变化,导致了体育赛事结果评价指标的改变,即从过去仅仅追求社会效益,向既追求竞赛本身效益、经济效益又追求社会效益转变。
(4)文化环境的变化特征
在计划经济时代,体育赛事被视作公益性产品或福利型产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体育赛事的属性发生变化,从原来单一的福利型体育赛事逐渐变化到多元化体育赛事,即公益性赛事、准商业化赛事和商业化赛事。转型时期,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社会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观看体育比赛已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