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音乐创作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老一辈音乐家刘天浪的贡献是较为突出的。他桃李满天下,许多江西音乐创作的主要骨干都是出自他的门下。他们为江西音乐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奉献出了毕业的精力。
—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刘天浪
刘天浪,1913年11月18日出生在江西萍乡市,1986年4月3日病逝于南昌,享年73岁。无党派民主人士,曾任江西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名誉系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江西分会主席、江西省文联副主席,是江西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江西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江西省政协常委。
在音乐文化上,他不仅是一位潜心学习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优秀传统、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而且是一位为开拓和发展江西音乐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享有很高声望的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32年2月,刘天浪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主攻音乐,曾受教于贺绿汀、缪天瑞,兼习绘画。因家境清贫,常到中小学校兼课,勤工助学仍难以为继,便辍学半年回萍乡教书,凑足了学费又回艺专继续就读。由于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获准提前一个学期毕业,成为音乐教育园地里的一名园丁,直至终生。
从1935年春开始,刘天浪先后在萍乡县立中学、南昌私立章江中学和鸿声中学、吉安乡村师范学校、国立第十三中学担任音乐教员。1939年冬,他和好友贺撕侮(斯武)等奋笔谱出30多首抗战歌曲,在群众中广为教唱。翌年连同黄自等音乐家的一些作品汇编为《抗战新歌》出版。他谱曲的《山林果》(李仁荪词)曾流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被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抗日战争歌曲集》第4册中。他还为缪天瑞主编的《音乐教育》写稿。应《新音乐》主编李凌之约,担任该刊江西区读者的专业辅导员,到群众中去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为业余作者修改习作。
1942年6月,刘天浪受聘于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担任理论作曲和国乐等课的教学,任讲师、副教授。创作了民族管弦乐曲《中国组曲》(1943年由福建音乐出版社出版)。1944年,福建音专举行民族音乐会,演奏了这部作品。其中第二乐章《渔夫》,上世纪50年代被中央音乐学院列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史料收入教材。1945年夏秋,被解聘失业在家,应约谱写了《暨南大学校歌》,发表于1948年暨南大学《毕业纪念册》,歌词作者是许杰,这是1944年4月至1949年5月的校歌。半年后,由暨南大学校长推荐到南昌任江西省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年9月,应聘任国立中正大学教育系副教授。1947年8月负责创办江西省立体育专科学校音乐科,兼任教授,还到萍乡举办暑期讲习班。1951年8月受组织委托创办南昌大学艺术科,任系主任,担任歌曲写作、和声学、音乐欣赏、作品分析、民族器乐法等多门专业课的教学。为江西大、中学校培养了大批音乐、美术师资力量和艺术人才。
1966年“文革”开始,刘天浪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而遭迫害。1969年他随校迁往井冈山麓的拿山,被分配看守菜园。1972年秋随校迁回南昌,恢复工作。“四人帮”垮台后,他复任江西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
作为《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委,刘天浪把审修各省区的卷本看作是一生中极有意义的大事,还抢时间创作了《党的阳光暖人心》等一批作品,并整理出版了一批旧作。
刘天浪在音乐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了50多年。他热爱教师职业、孜孜不倦、甘当人梯的精神,久为人们所称道。
刘天浪主持和持教师范艺术教育多年,一向重视“三材”(人才、教材、器材)建设,强调“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他率先身体力行,亲自编写教材多种,别人不愿教的课,他带头去教。他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对青年教师他坚持一年试用,到期评审,合格者留、不合格者去的原则。并定期举办汇报音乐会,随堂听课,组织评议活动。还为青年教师开设专业和外语提高学习班,分期分批安排青年教师脱产外出进修。
刘天浪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教学环节中贯彻师范性原则,提倡一专多能。
刘天浪非常关注音乐教育的基础—少儿、幼儿音乐教育问题,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他借各种机会在会议、报刊上大声呼吁整个社会关心青少年的美育,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让青少年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在肩负教学、行政和多种社会工作重担的同时,还坚持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刘天浪共著有专著一部,教材5种,论文和评论十余篇,各种体裁的声乐、器乐作品20多部(首),出版歌集和民乐合奏曲集十多种。他的《音乐速度泛论》《戏曲乐队伴奏问题》《民间音调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等专著,在音乐理论领域里,显示了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刘天浪的音乐创作,大致可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第三个阶段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
贴近生活、反映时代,是他创作活动的一个重要特色。1939年,民族危难,抗日烽火撞击着作曲家的心,他接连写出了《睡狮醒了》《杀敌》《胜利进行曲》等30余首抗战歌曲和蕴含深情的《祖国颂》《中国组曲》等民族器乐合奏曲,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49年春,他和一些朋友组织江西音协合唱团,谱写、刻印、教唱《解放进行曲》等革命歌曲,筹备迎接解放。新中国诞生后,社会主义春风吹拂中华大地,他创作了《保边疆》《爱你是英雄》《雷锋组歌》《焦裕禄颂歌》《井冈山大合唱》等声乐作品和《胜利舞曲》《大红花》《喝水不忘挖井人》等器乐作品,讴歌新的生活。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劫”后新生,创作活动的重点转移到理论研究和整理旧作方面,先后写出《声乐作品中民间音调的分析》《我国现代作曲家年谱及其创作曲目》《民族音乐模拟手法的运用》《我国乐教史话》等一批论文,整理出版了《松树王—儿童歌曲10首》(附钢琴伴奏谱)和《民乐小合奏4首》等声乐、器乐作品,同时继续创作了《党的春风扑满怀》《向科学进军》等多首与时代律动共振的音乐作品。
潜心学习,弘扬民族音乐优秀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吸收中创新,是刘天浪创作的重要特色。上世纪60年代初,他满怀激情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曲《家乡组曲》(4个乐章),由中央民族广播乐团演奏,著名指挥家彭修文指挥,在京首演。后来,此作品被带到国外访问演出,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全国和世界听众播出,成为中央台农村栏目的起始曲和优秀的保留节目。1960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并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内容介绍到国外。这首乐曲长时间地作为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开始曲、对农村广播专题节目的开始曲而响彻赣鄱大地,在广大听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激励和吸引着人们对红土地的眷恋和向往。总谱片段还被京沪等地音乐院校收入民族管弦乐法教材出版。
他改编的雅俗共赏的独唱抒情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充分表达了对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无比自豪,一直鼓舞着江西人民热爱和建设好自己的家乡。
他创作的声乐作品体裁是多样的。1964年,他与贺大行等人深入井冈山山区体验生活,创作了大型声乐作品《井冈山大合唱》,并在首届江西音乐周上演出。
上世纪60年代初,刘天浪先后两次到江西省采茶剧团深入研究地方戏曲音乐,与剧团同志共同探讨戏曲音乐改革问题,精心为现代采茶戏《祥林嫂》写出全剧的乐队伴奏总谱,撰写了《戏曲乐队伴奏问题》一书书稿。在人民音乐出版社排版印行时,恰逢“文革”动乱,书版及原稿全部被毁。
他精心谱写少儿、幼儿歌曲、乐曲100多首,占他创作的各种体裁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他谱写的《种瓜》(刘饶民词)欢快明亮,充满童心稚趣,一直是孩子们爱唱的儿童歌曲之一。他为少年儿童写作的作品还有:《大红花》(中南人民出版社,1951年)、《幼儿园的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中学生合奏曲》(江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松树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等。
2.其他著名作曲家
孙效祖 随同人民解放军南下来到江西,一直扎根在这块红土地上,为江西的音乐事业尽心尽力。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音乐行政工作领导者和音乐创作的组织者,而且在音乐创作中,还是一位身体力行、孜孜不倦的耕耘者。几十年来,他几乎走遍了江西的山山水水,深入民间采风,和老表交知心朋友。他对于这块曾经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红土地有着深深的挚情。他的歌、他心中流淌的每一节音符,几乎都是在为红土地的光荣历史和腾飞的今天而歌唱。他的许多流传很广的作品,如《八一起义小唱》《井冈山春光好》《家乡山乡巧描画》《请到琴湖来听琴》以及声乐套曲《杜鹃之恋》《孔雀石之歌》等,无不深深地倾注了他对革命前辈和光辉未来的炽热情感,闪烁着江西民间音乐的情致和气韵的光彩,显示出一个人民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弘扬优秀文化的执着追求。
张翼 既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指挥家,为江西培养出许多卓有才华的音乐家,同时也是位在音乐创作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丰硕成果的作曲家。他的大量作品都植根于民间音乐的土壤,并力求写出个性特点,对民间音乐素材加以发展创新,如他采用赣剧“南词”创作的民乐合奏《春光好》亲切动人,音调新颖;素材源于赣南“十打”的对唱《山长水远隔不开》和《人人都说井冈美》既有乡土味,又有时代性。著名的江西兴国山歌最早就是他收集整理并作介绍的。他学习兴国山歌,改编成女声三部合唱《打支山歌过横排》,发表后引起人们的注目,成为代表性的“江西音调”。他出版的音乐作品有钢琴独奏《对花》《剪窗花》《少年儿童歌曲集》、《江西民歌合唱曲集》等。他为儿童故事影片《赛虎》、广播剧《向往未来》、歌剧《雪山风云》、舞剧《江海烽火》等大型作品谱曲,受到听众的欢迎,为江西的音乐创作增添了光彩。
解策励 在反映江西革命历史斗争题材的创作中,解策励作曲的《请茶歌》流传海内外,至今仍然为群众乐于弹唱。这首歌曲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是解策励与诗人文莽彦合作的艺术精品。它那浓郁的地方风韵、健美流畅的旋律,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如同那飞泻的井冈山泉叩响你的心弦,使你深深地为之感动,激发起高昂的革命激情。解策励创作的《梅花姑娘》《养猪模范李月娥》等作品,都是当年脍炙人口佳作。她曾说:“我们的民族民间有极为丰富的音乐遗产,只有从内容出发、提炼、使用民族民间音乐语汇融会贯通,才能使歌曲准确而有特色地反映生活。”这是她在歌曲创作上的美学追求,也构成了她创作上的主要特点。
田颂刚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和《将军回乡来》是田颂刚从历史和现实的不同角度反映江西革命历史斗争题材的两首力作,其中《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至今仍常被中央电视台播映。他的作品热情激越、清新流畅,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表现出他在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上所具有的功力和独到之处。他的另一些主要作品,像《摘杨梅》《南来的燕子》《我们的好班长》《三个少女》《山林静悄悄》《登梅关》等都是得到群众好评的佳作,许多被录制成唱片。而他的《九连山之歌》和《十五的月亮》更是在赣南和吉安等地老表广为流传,被省音乐工作者当成民歌而加以收集。(www.xing528.com)
朱艾南 一位长期扎根于井冈山地区,致力于江西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创作的老音乐家。50年来,他默默地耕耘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汗洒五百里井冈,走遍赣江两岸,收集采录江西民歌500余首。他努力吸取民族民间音乐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一系列较优秀的作品。上世纪60年代,他创作的大型歌舞剧《井冈山颂》,就是以井冈山区的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贯串始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和表现方法创作出来的乐曲。其中主题歌《井冈山上太阳红》和《做军鞋》等不胫而走,传遍省内外。善于吸取、勇于创新,旋律优美、亲切感人是他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
周波 以器乐曲创作为主。他编曲的舞蹈音乐《火种》、小提琴齐奏《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引人瞩目,是当时舞台经常演出的节目。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江西有许多在省内外广为传播的歌曲作品,像《请茶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井冈山上迎客来》《庐山美》《甜蜜的柑橘乡》《家乡山水巧描画》等300余首专业和业余作者的作品,都是由他配器而变成有声之歌,受到听众喜爱的。他的这种乐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精神,得到了同行们的尊重。
出作品、出人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西音乐创作的闪光亮点。一批有着多年创作实践经验的中年音乐家走向成熟,走向辉煌;一批颇有实力的青年音乐家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他们都有着良好的音乐素养、敏锐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郝士达、刘安华、李承道、王付正、罗晓航、邓伟民、林向义、彭宗祥、李延声、刘雁、汪熙明、郭藻群、熊纬、易国泰、姚泉荣、李春阳、程烈清、杨长雄、吴启达、蔡天翼、伍经伟、伍目连、张仲实等。他们与老一辈音乐家一道,以七彩的音符为江西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光彩照人的音画;为江西的音乐创作开拓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郝士达 在音乐创作上一贯勤奋劳作。1984年创作的《乡下女人》获上海电台十大广播歌曲“健牌”金奖、《寻根》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金奖;1995年合唱《孔繁森之歌》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红孩子》入选中宣部《中国百年爱国主义歌曲集》;2011年《中国红歌我爱你》获首届华东六省一市新红歌大赛金奖;2013年《红色之约》获中国音协全国征歌银奖。他的作品具有深刻动听的艺术魅力。在创作中,他既注意学习和借鉴民间的、古典的、西方的音乐,又善于在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寻找乐思、捕捉灵感;在艺术上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像他的得奖歌曲《竹乡傍晚》,就运用了江西民歌素材,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使音调别具韵味,增添秀丽、抒情色彩,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刘安华 出身于音乐世家,是位激情洋溢,富于创造性的音乐家。仅在首届江西音乐节上,他创作的8首歌曲同时获奖,其优质高产,一时传为佳话。他的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多样,几乎涉及了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他不仅出版有个人歌曲专集《我的红土地—刘安华歌曲选》(1996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而且还为许多电影、电视、话剧、杂技、广播剧等谱写音乐及各类乐队伴奏,此外还创作了不少舞蹈音乐及器乐作品。他不仅对传统创作手法稳熟,民间音乐基础厚实,而且能在创作中力求变化和创新,在音乐的调式、调性、节奏、结构、织体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出新。他的获奖歌曲《爱党歌》《织网姑娘》等都是在听众中广为流传的作品。
李承道 长期扎根在赣南。他的作品以抒情见长,旋律清新甜美。他早年创作的《红井水》《啊,闪光的团徽》《啊,飞旋》都是成功之作。在创作中,他刻意追求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着力于歌曲的内在情绪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使他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彭宗祥 在江西的音乐家中,他是以创作上的严谨勤奋、多产质优而著称的。他有两百多首歌曲在全国各地的音乐刊物和电台、电视台发表、播放,有近60首歌曲在全国和省级评选中获奖,有30多首歌曲被录制成盒带式唱片。他的作品清新精巧,优美流畅,具有雅俗共赏,易于演唱的艺术特点。
王付正 一直在电台从事音乐编辑。他的创作始终植根于普通群众的生活土壤中,以亲切细腻的旋律表现普通人的情和爱,跳荡着现代人的情感火花。他的歌曲专集《生活恋歌》集中地表现出了他的这种艺术追求。像他的《盼着阿哥凯旋归》《上班的小路》等歌曲,通俗性较强,但又不失之典雅精致,演唱后颇为听众所欢迎。
罗晓航 是位词曲双全、勤奋多产的青年音乐家。在少年儿童音乐创作上,他颇有灵气,作品构思精巧,立意隽永,童趣盎然。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陆续发表了2000多首歌曲,有20多首歌曲选入中学、小学、幼儿园的音乐教材;《别来接我》等作品已经在少年儿童中广为传唱。由于在少儿歌曲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他曾被中央文化部和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授予“全国少年儿童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上世纪90年代我省崛起的青年音乐家中,邓伟民、熊纬是较突出的。他们的许多作品都获得过全国和省级评奖,在听众中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
邓伟民 2011年创作的歌曲《那一片红》(与熊纬合作),在“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中,从全国几千首歌曲中脱颖而出,评选为36首优秀歌曲之一;歌曲《轻轻地走近你》(作曲)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歌曲《又是八月桂花开》(作曲)荣获第3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歌曲《永远的井冈山》(作曲)荣获中宣部第8届“五个一工程奖”;歌曲《源远流长》等3首作品(作曲)荣获共和国50周年音乐作品奖。他多次担任并主持省级以上的大型音乐歌舞的作曲、音乐策划和音乐总监工作,为多部电视片、电视艺术片、专题片、电视戏曲片作曲,创作了多部管弦乐作品、室内乐作品及大量的舞蹈音乐,百余件音乐作品分别在省级以上媒体播出。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在首批“中国当代50位著名作曲家最具代表性作品系列”中出版《中国当代作曲家作品经典—邓伟民音乐作品专辑》(CD)。2010年,他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第14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
熊纬 作曲家,是江西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歌曲奖最多的。1983年以来,他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歌曲》、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等各种有声媒体、刊物上发表音乐作品百余件,40余次在全国、省级以上的艺术活动中获文化部、中国音协、江西省人民政府等国家级、省级奖励。
其创作特点是“紧跟时代,歌颂党和人民,歌颂祖国的风光美景。在音乐上善于吸取民族民间音乐养分,旋律清新,节奏明快,融地方、民族特色为一体,并具有时代感”。(摘自《江西日报》1994年11月2日8版)
歌曲《向导》获“红金赣杯”全国优秀歌曲征集一等奖、第2届江西艺术节创作一等奖、江西省第9届“五个一工程”入选歌曲。该曲由中国唱片总公司拍成MTV,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播放,中国音协《歌曲》杂志发表。歌曲《一条令人神往的小道》获“红金赣杯”全国优秀歌曲征集二等奖;管弦乐组曲《运动交响》(合作)获江西省第2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二等奖。“是江西省有史以来首次由国家级乐团(中国电影乐团)演奏和音乐权威机构(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摘自《江西日报》1994年10月17日)
舞蹈音乐《老表哥的红背带》获文化部第6届“群星奖”银奖,舞剧音乐《三清神韵》获文化部第4届“群星奖”铜奖。江西省第9届运动会会歌《再创辉煌》(词、曲)“以其词、曲独领的成就在江西省第9届运动会会歌全省征集中大放光彩,成为我省体育史上的第一首会歌”。(摘自《江西日报》1994年10月28日)
歌曲《把门打开,把窗打开》《山里人的北京》《走进婺源》《党是畲家点灯人》《丰收锣鼓》《畲家节日的灯》,音乐剧《一千根头发的故事》,舞蹈音乐《老表哥的红背带》,电视片《长相依》等获全省各类评奖活动一等奖。
编著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套《中国茶叶艺文丛书》茶韵悠然—《茶歌茶曲集》(海内外发行)。该书集中展示了我国茶歌、茶曲的创作成果,为我国茶文化宣传和交流、茶艺表演以及茶音乐的研究和欣赏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担任主编的《心声》歌刊,坚持以扶植原创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普及音乐文化的宗旨,在我国音乐期刊界独树一帜,为音乐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摘自中国音协《歌曲》杂志“人物专栏”2002年第9期)
在江西音乐创作的群体中,还应该提到的有贺大行、陈述刘、吴颂今、杨素等。他们虽然已离开江西,但在江西的乐坛上都留下了闪光的足迹。他们创作的《为咱亲人补军装》《我唱一支春天的歌》《漂着鲜花的小河》《家乡的路》等作品,都曾为我省赢得了荣誉,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著名词作家
江西音乐创作的飞跃,是与江西具有一支朝气蓬勃、富有实力的歌词创作队伍分不开的。唐山樵、甘柳林、秦庚云、王世兰、陈特明、蔡得雨、徐宗俭、吴林抒、叶果、千红、姚辉云、邓丹心、俞明龙、王崇生、雷学锋、田信国、章庐生、汪体民、邰绍周、徐剑频、姜刘权、吴文峰、李弦、韩小平等词作家们,都曾以他们优美的词作激发起作曲家们的创作灵感,从而谱写出一首首珠联璧合、闪耀着光彩的音乐篇章。他们的业绩是很值得称道的。
秦庚云 著名词作家、诗人、音乐文学评论家,本名胡飞翔。迄今已发表、播出或出版歌词、歌曲、新诗逾千首,评论与理论文章30余万字,著有歌词集《爱的珠穆朗玛》、歌诗集《爱的情结》等。他是新时期崛起于当代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既擅长于以宏观的视角,去洋洋洒洒地对一些重大题材进行吟咏,又善于在探幽析微中通过一些细小题材,展示自己的奇心……总是在一个别人往往未能占有的偌大空间里,激活自己的思维触觉,善于利用音乐的韵律感来调动尽可能丰富的语言色彩,这种多色彩的语言所具有的音乐品质,在他的笔下也得到了最佳表现”。(摘自《中国当代歌词史》)
歌曲(作词)《映山红》《轻轻地走近你》《〈清贫〉颂》《啊,闪光的团徽》《走进七月》《我们的共和国》《江山多娇》《爱的珠穆朗玛》《大海拥抱的高山》《清明》《端阳五月五》《勿忘我》《老家》《张灯结彩》等300余首在“五个一工程奖”“金钟奖”等诸多全国性歌曲评选中获奖;大型声乐作品(作词与撰稿):组歌《我的红土地》《映山红的故乡》,声乐套曲《赣水那边》《鄱湖大合唱》《客家组歌》等;电视剧(片)主题歌与插曲(作词):为《张天师传奇》《红帐篷》《血祭大沽口》《天缘》《沈鸿》《永远的军人》等20余部;电视音乐片(台本与作词):《当代检察官》《乡土情结》《红土情》《红枫礼赞》等9部;MTV(创意与作词):《遥远的小渔村》《中国妈妈》《镰刀斧头》《老表,老表》《想走不想走》《过年我不能回家》《梦里·水乡》《橘颂》《向导》《青春中国》《大地丰收》《潮韵》(系列MTV)等30余部。
陈特明 是中国唯一连续5年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7、8、9、10、11届)的艺术家(他获奖的创作歌曲是《天安门广场抒怀》《永远的井冈山》《山里山外》《把城里的哥哥娶回家》《旗帜》);还曾获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星光奖”,文化部“群星奖”“田汉剧本奖”,江西省人民政府“艺术成果奖”“江西影视创作突出成就奖”;还是中央纪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省内外各类文艺作品评比中的百余次奖项获得者;是“江西省劳动范”“全国百家艺术工作者”之一;荣获“中国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
已出版个人专著16部,有多件作品入选《文艺史志》和《中学生课本》(《听我说》《你来了》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中学课本),有百余部集电视剧、舞台剧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内外电视台文艺舞台播放、演出。
在“1998江西省赈灾大型文艺晚会”“小康中国—2003人民大会堂全国百家电视台春节贺岁晚会”等大型晚会节目中担任策划、编导、撰稿。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提到江西的诗人对音乐创作的关注和参与的热情,如老诗人文莽彦、张涛、郭韦求、郑伯权、吕云松等都曾以他们精美的佳作,为江西的音乐创作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