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民间音乐与戏曲研究成果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民间音乐与戏曲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民歌集成·江西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的编纂过程中,开展过多次方言声韵调与民族民间音乐演唱、创作的关系探讨研究和讲座。江西省音乐家协会的《江西音乐通讯》多次出版“民族民间音乐论文专辑”。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民间音乐与戏曲研究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江西的音乐理论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中,音乐研究的许多领域被划成禁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民族音乐理论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成果也不断丰富,最突出的是从1980年起十几年来集合了江西省、地(市)、县1100名民歌手300多名音乐工作者共同努力,出版了《中国民歌集成·江西卷》及全省各地(市)《江西卷分卷》及各县《民歌集》。这一浩繁的采编工程,本身就是学术探讨的过程。1988年在全国文艺集成志书工作首次表彰会上,《中国民歌集成·江西卷》编辑部荣获先进集体奖。全省共有80余部(包括省卷、各地分卷)民歌集。这一江西民歌宝库,对今后发展江西特色的新音乐以及研究有关历史民俗、民族、语言、声韵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江西是戏曲之乡,以剧种为基础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出版。这一浩大的江西戏曲音乐宝库,对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新音乐、新歌剧、新戏曲,以及研究历史、人文方言、民俗等边缘学都具有深远意义。

在《中国民歌集成·江西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的编纂过程中,开展过多次方言声韵调与民族民间音乐演唱、创作的关系探讨研究和讲座。江西师大颜森教授编写了《江西的汉语方言》,其中包括江西赣语、客家语、官话吴语、徽语的分布情况及其韵调特点,还包括江西全省各县(市)共92个点的声调表。萍乡李实红编写了《萍乡声韵》,兴国县胡怀兴编写了《兴国客家方言声韵》,南昌文浩丽编写了《赣剧字韵》和《南昌采茶戏声韵》,为音乐声韵的研究探讨做出了贡献。江西省音乐家协会的《江西音乐通讯》多次出版“民族民间音乐论文专辑”。

戏曲音乐研究与出版:1981年,江西省文化局、省戏剧家协会、省音乐家协会共同举办了首届江西戏曲音乐学术讨论会,会上交流论文64篇,并出版《戏曲音乐论文选》。上世纪90年代,江西省文化厅、江西省音乐家协会、江西省戏剧家协会、江西戏曲音乐学会联合举办了江西戏曲音乐论文比赛,左一民的《试论戏曲音乐对人物形象塑造》、陈汝陶的《谈京剧样板戏”的艺术经验与启示——侧利于音乐方面的探讨》获一等奖。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赣南歌舞团沈洽对兴国山歌和兴国客家方言进行了调查研究,撰写了《论兴国山歌旋律与兴国客家方言声韵之关系》一文,对兴国客家方言之声韵和节奏与兴国山歌之旋律、节奏和结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适存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兴国山歌在音律、调式和记谱方面以往流行的某些误见作了纠正。80年代初,沈洽在南京艺术学院攻读音乐硕士学位时,曾将该文进一步修改作为毕业论文。该文是较早研究民族旋律与方言声韵关系的文章,在音乐界反响较大。

进入21世纪后,江西音乐文化理论研究获得了蓬勃发展,老、中、青三代学者掀起了赣文化研究浪潮,音乐文化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人才辈出。到2010年,全省文化系统共有文艺研究机构12个,研究人员107人。20世纪80年代初,江西省成立艺术研究所,2006年升格为江西省艺术研究院,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设有艺术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有50人。特别是随着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5所高校音乐与舞蹈学科硕士点的设立,音乐理论的研究文章大量发表。在知网搜索,赣剧研究文章有200多篇,采茶戏研究文章有500多篇,江西民间音乐的研究文章有800多篇。

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著作有:《传衍魂脉——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李玉英主编,王晓庆副主编,万一君著,2007年8月出版)、《湖口青阳腔》(刘春江、陈建军著,2007年12月出版)、《宁都民间艺术》(刘黎洋主编,2006年12月出版)等,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有《群众文化理论与实践》(刘章高著,2009年8月出版)等。

列入全国艺术科学立项课题的有:2001年《江西戏曲史》(课题负责人:叶树发)、《江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布局调整中艺术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课题负责人:姚亚平)、2003年《艺术表演团体多元化运作模式研究》(课题负责人:任永新)、2007年《江西客家音乐研究》(课题负责人:黄玉英)、2009年《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发展研究(1935~2008)》(课题负责人:程兴旺)等。

在国家级和部级科研成果评奖中,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的《赣风都韵红戳解——江西戏剧60年巡礼》获得“田汉戏剧奖”论文一等奖。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主持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的省级专家论证工作,策划制作了江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大型展览,并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策划制作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并在江西省博物馆、南昌人民广场、上饶市广场等地展出;承办了全国弋阳腔学术研讨会、赣粤闽桂客家山歌学术研讨会、中国第3届戏曲学术研讨会、全省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等等;编撰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著作,主要包括《赣都遗风》《赣都遗风续编》《弋阳腔新论》《弋阳腔发展史稿》《客家山歌新论》《采茶剧种散论》《论海盐腔音乐》等。这些著作是江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集中审视与考察,也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集中整理和展示,内容涵盖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类别共35个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资料性和工具性。这些著作真实地呈现了江西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是江西省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价值的有力见证,必将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这些著作,使我们领略到江西文化的悠久灿烂,体味到江西风土人情的绵远醇厚,有利于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推介、宣传,并在推介、宣传中实现保护和发展。

钱贵成主编的《赣都遗风》与《赣都遗风续编》,汇集了江西35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35篇研究论文,这是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集中展示。这些论文从历史根源、绵延传承和现实存现,多角度、多方位对江西地区的农耕文化、戏曲文化、陶瓷文化、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乡俗民风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无不富含着江西地域历史文化的深意。(www.xing528.com)

流沙、毛礼镁合著的《采茶剧种散论》是由13篇文章汇成的一部论文集,对采茶戏的起源、发展与衍变和江西采茶戏及流派做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其中许多新的发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发挥了戏曲音乐在戏曲史研究中的作用,运用音乐曲调的对比,以探讨采茶灯和采茶戏的来龙去脉,成效十分显著。另外,作者广泛收集采茶灯和采茶戏的曲谱,其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有些曲调就是专业的采茶戏音乐工作者也未必见到,对于采茶戏创作和研究人员都是极其难得的资料。

流沙、钱贵成主编的《论海盐腔音乐》,由14篇论文组成,研究重点是戏曲的音乐问题。研究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艰辛的、开拓性的工作。一是对江西广昌孟戏中的海盐腔的研究,各个论者从不同角度把广昌孟戏的形成历史、曲牌、风格、演唱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并联系史料所记载的海盐腔的特点进行不同角度的比较、阐述与分析,从而得出了广昌孟戏中确有海盐腔遗存这一结论;二是有论者还提出新建高腔和青阳腔中也可能有海盐腔的遗响,这是宝贵的探索性研究。

刘祯、钱贵成、裴建勤主编的《弋阳腔新论》和苏子裕撰写的《弋阳腔发展史稿》对被誉为中国高腔的“活化石”的弋阳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两本著作始终秉承以下理念:弋阳腔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我国各地高腔剧种莫不与弋阳腔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它孕育、影响了我国13省47个声腔剧种的诞生和衍变;它保持并发展了南戏民间艺术传统,成为我国民间古典戏曲艺术的代表;它是对我国戏曲发展影响最大的古老声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钱贵成主编的《客家山歌新论》是为促进我省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而编写的。这本著作集中了来自赣粤闽桂四省的客家山歌专家、学者、创作人员的一批研讨性研究文章。这一著作通过对“兴国山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识,探寻了江西一些地区的古代民间音乐之根。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独特的起兴词“哎呀嘞”与乐府《饶歌》的呼语一脉相承,蕴含着古代诗歌的遗韵。

从2004年开始,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组织撰写“江西文化艺术研究丛书”。这套大型丛书共计20部,是我省文化艺术研究的重要成果。“江西文化艺术研究丛书”第一辑包括10部学术著作,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已经全部出齐;第二辑也是10部学术著作,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主要有:《咏赣唐诗征考》(钱贵成编著,2006年12月出版)、《江西唐诗征存》(钱贵成编著,2008年12月出版)、《论江西海盐控音乐》(流沙、钱贵成主编,2006年12月出版)、《采茶剧种散论》(流沙、毛礼镁著,2006年12月出版)、《弋阳腔发展史稿》(苏子裕著,2006年12月出版)、《弋阳腔新论》(刘祯、钱贵成、裴建勤主编,2006年12月出版)、《苏区文化新论》(石雅娟、钱贵成、肖毅主编,2006年12月出版)、《客家山歌新论》(钱贵成主编,2006年12月出版)、《赣都遗风》(钱贵成主编,2006年12月出版)、《赣都遗风续编》(钱贵成主编,2008年12月出版)等。

《江西传统戏曲大典》是在江西省艺术研究院于2007年启动的一项对江西传统戏曲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重大学术工程。《江西传统戏曲大典》对江西传统戏曲资源将进行全面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江西传统戏曲开展系统而有学术深度的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赣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徐希茅、邓伟民著)、《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胡建军、邓伟民、傅利民著),200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江西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李坚主编),2012年10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赣鄱新韵:第4届赣剧音乐研讨会学术论文集》(陈俐编),2013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史论部分,包含了赣剧音乐各构成部分的探讨、剖析,对弋阳腔、青阳腔、弹腔都有深入开掘,赣剧音乐伴奏、赣胡在赣剧中的地位和作用、赣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其多声腔特点及保护等,都有专文论及;下篇为发展部分,结合具体剧目的音乐创作、表演等方面实践经验进行学理研究和总结,表达了不无相通的创作主张和思想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