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法令,以“学堂乐歌”为代表的新音乐正式成为各类学校的课程。“学堂乐歌”的兴起,不仅使得简谱和五线谱等新的记谱方法在中国流行起来,西洋乐器也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视野。钢琴、风琴、提琴发出的优雅乐声不时地从教堂和教会办的学校里传出来。各种铜管乐器在军队中出现,军营里迎来送往、乐操练、检阅整队,都有铜管乐队参与,以制造声势,壮大军威。在军队的带动下,一些学校中也出现了铜管乐队。
据统计,江西省1912年有小学3107所;1940年有小学20311所;1947年有小学18239所。清末,江西全省有中学堂35所、民办私立中学堂9所。到1936年,全省共有中学37所,其中省立中学10所、县立中学4所、民办私立中学21所。1945年,全省有中学171所,师范学校32所。1948年7月,全省有省立中学19所、联立中学3所、县立中学77所、局立中学l所、私立中学98所,共l98所。
1912年后,小学基本按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校令规定》开课,初等小学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体操、图画、手工、唱歌,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课。1923年,江西实行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小学设课为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包括自然园艺)、艺术、音乐、体育,规定课时为30分钟,高年级可延长60分钟一节。1927年,江西省教育厅设社会科,主管文化事业和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正式列入国办教育体系之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3月成立的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在当时中国是唯一一个省级专门推行音乐教育的机构,前后历时13年,对于江西这个时期的音乐教育所取推动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委员会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与督导,明确提出取缔黎派音乐,废止简谱,推行五线谱,对学校音乐教材进行审查,并创办《音乐教育》杂志,缪天瑞先生任音乐编辑,刊登适合中小学生的音乐作品、音乐教育研究文章,并特别针对1932年国民党教育部颁发的《幼稚园小学课程标准实施办法》《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初中音乐课程标准》《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和所编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讨论,对当时的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先后开展各类音乐教师培训12期。由于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汇聚了当时一批有造诣的音乐家,如程懋筠、萧友梅、王笥香、王家琼、萧而化等,又有政府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效地推进着江西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教师的成长。(www.xing528.com)
在江西苏区,1931年9月23日,湘鄂赣省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文化问题决议案》中关于学校开设课程的规定为:“初小课程暂定列宁读本、常识、体操、唱歌、图画、劳动实习、笔算、珠算、作文、习字等十项,按照年龄入功课表里。”1934年4月,中共中央在中央苏区瑞金创办蓝衫团学校,后改为高尔基戏剧学校。这座学校是江西省境内首座艺术学校,培养了千余名文艺人才,为传播革命文艺做了大量工作。
在师范教育中,音乐历来受到重视。江西最早创办的师范学堂是1902年虔南师范学堂。1912年,师范学堂改称师范学校。民国初年,师范学校开设乐歌课。1911年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的文件精神,江西省分两批成立了7所省立师范学校。1914年成立了南昌第一师范、赣县第二师范、临川第三师范、铅山第四师范、清江第五师范。1918年成立了九江第六师范和吉安第七师范,全省有师范学堂14所,学校规模都不大,各校每年招收一个音乐班学生,教工为20人左右,修业3年,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党义、国文、算术、地理、自然、历史以及音乐各类课程。音乐教育强调术科,要求每个学生能歌善舞,并建立了歌咏、舞蹈、乐器等课外活动小组,不仅要求在校内演出,还需深入工厂、农村、部队、街头开展宣传活动,培养了一批小学音乐教员,他们在学校任教也多是兼教多科。
抗日战争期间,各师范学校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办学,计有省立乡村师范10所、省立女子师范3所(九江女师、赣县女师、永新女师)、省立简易师范6所、联立师范1所、专业师范4所,共计24所。但这个时期专门招收音乐班的学校仅有条件相对好些的省立第一师范等4所学校,其余的学校都开设了音乐课。1932年10月,中央列宁师范学校在瑞金成立,设唱歌课。1946年,全省有师范学校46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