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艺术事业发展的基础。纵观江西近两千年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在唐代前期,江西境内仅有学校5所,它们是萍乡县学、新余县学、余干县学、丰城县学和南昌府学。唐代中后期,江西地区各种类型的学校迅速发展,既有官办的府学与县学,也有私立的义塾和书院,并形成了江西近两千年文化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在江州,白居易称“庐山自陶谢泊十八贤以还,儒风绵绵,相续不绝”,在袁州,韦庄称“家家生计识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艺文儒术为盛,虽闻阎贱品而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中唐后江西籍作家有60余人,著作也达85种之多,文化名人之众,著述之丰富,充分显现出江西文教之风的昌盛。
两宋时期江西的书院教育步入黄金时代,其数量、质量、规模和影响均居全国之首。两宋至清末的800多年间,江西书院数量达3000,规模之大、历史之久、影响之广,令世人瞩目。书院教育形成了宋代江西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他地区所远远不及的,在雍正《江西通志》学校门中明确记载的宋代江西各类学校共78所。下表是丁益吾先生1990年对全国宋代书院所做的统计表:
表2.3 宋代全国书院分布情况表
再看李国钧主编的《中国书院史》对唐代以来全国书院所做的统计表:
表2.4 唐至清江西书院排名情况
以上二表的统计数字表明,宋代江西的书院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相比,在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历代各省书院总数,江西在唐及五代、宋、元、明几朝的排名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史界公认的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位列其中。此外,象山精舍、鹅湖书院、东湖书院、华林书院、雷塘书院的名气也很大。宋代江西书院质量上乘,声名远播,学风严谨、规制严格、名师任教成就了一大批书院的典范。因此,宋代的江西集中了当时学界最为出色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集儒学之大成,有力地提升了江西书院的文化价值品味。江西人在宋代的政坛、文坛、思想界都有出色的表现。今人耳熟能详的宋代名人很多都出自江西。收入《宋史》列传中的江西籍人士有220余名。王安石、晏殊、欧阳修、文天祥、陈恕、周必大、江万里、洪遵、洪适等都是宋代有建树的名臣。自周敦颐后,朱熹、陆九渊两位理学大师;以晏殊、欧阳修为首的“江西词派”是宋词中的一个重要流派。黄庭坚不仅精于书法,而且发展出了“江西诗派”,宋代江西琴家的演奏艺术更是形成了江西琴派,黄庭坚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欧阳修、朱熹、姜夔等人都有古琴论述流传。江西琴派重视技巧,音节华丽,风格柔美,抒情委婉。据《江西学府志》载,江西有着兴办教育的悠久历史,教育活动十分发达,“音乐”也列为儒学经典来教学。宋代陆九渊就把“诗、书、易、礼、乐、春秋、论语、孟子”八类儒书,列入教学主要内容。足见江西书院在宋代对音乐的重视,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完整体系。明代的大戏剧家汤显祖,不但编写了“临川四梦”,而且导演戏剧、培养演员,成就卓著。(www.xing528.com)
江西近代新式教育起步较晚,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逐渐兴起。
清代至民国时期,西方音乐随传教士进入中国,通过西方传教士,音乐著作在中国出版。1818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伦敦福音会教士马礼逊(1782~1783)出版赞美诗《养心神诗》30首;1851年,英国新教长老会传教士宾为霖(1815~1868)和杨威廉等人,先后出版和编译了《神诗合选》《养心神诗》等著作,促进了西方音乐在中国普通民众中的传播,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江西是接触西方音乐比较早的省份之一。江西新式中学最早出现的是1885年由基督教美以美会库思非博士于九江甘棠湖北岸建筑校舍(分中、小学二部),开办同文书院(教会学校,光绪三十一年改为南伟烈大学,1912年改为同文中学)。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于明万历年间来到南昌。1895年,利玛窦获准在南昌居住,建立教堂,西方音乐随之进入南昌。随后,不少外商、传教士进入江西各城镇,他们建教堂、办学校、发展教徒,也组织教会的青年会开展音乐活动,如在南昌开办了葆灵女中和豫章中学等教会学校。
萍乡人文廷式(1856~1904),光绪八年中举,光绪十六年进士。1895年文廷式回赣,在江西提倡新式教育,倡导新音乐,标志着江西本土现代音乐教育的开始。他按照西方的学制办新学堂,设置政事、格致、艺学、文学、语言等课程,大力培养“文与武结合,士与商相通”的新型人才,新式乐歌是新学堂的必修课程,从此开始江西的新音乐教育。
自此以后,新型学校在江西不断涌现。不少富商、官绅及有识之士采取集资等方式兴办新式中学堂,如:由熊育钖、熊元锷等于光绪二十四年在南昌市开始创办的以研究西洋科学及语言为主的“乐群英文学塾”(后改为“心远中学堂”)、南昌私立大同中学堂、南昌私立登瀛中学堂、万载私立东洲中学堂等。私立新式中学堂也纷纷创办,江西籍翰林院编修蔡金台、熊方隧,翰林院庶吉士蓝钮等人在高安创办“高安蚕桑学堂”、在赣州创办“致用中学堂”。与此同时,南昌“友教书院”、义宁(修水)“仁义书院”以及萍乡等地的新型书院,都开始了课程的改革,纷纷设立新音乐课,对江西新学的兴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898年,康有为上光绪皇帝《请开学校折》说:“令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七岁以上必人之。教以文史、算术、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梁启超把音乐提到了“改造国民之品质”的重要地位。他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梁启超进一步说:“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
1898年8月,南昌试办新型官办学校,“所有一切规模,悉照京师大学堂章程具体而微”。同年,南昌人熊育锡与人合作创办“广治书局”“乐群学校”和“心远学校”,并主持校务。这些新式学堂,都毫无例外地把新音乐作为重要的授课内容。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这些新学堂都要开设“乐歌”科。1905年,科举制度彻底被废除。1909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26条、《女子师范学堂》36条、《变通初等小学章程》,1910年又颁布《改订丙等小学章程》,这些新章程都把现代音乐列为新型学校的重要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