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地方曲艺种类有:道情(有南昌、高安、上高、宁都、丰城、分宜、奉新、宜黄、黎川、宜丰、进贤、峡江、吉安、昌江等支派)、渔鼓(有波阳、湖口、宁冈、吉水、萍乡、莲花等支派)、清音(有南昌、九江、珠山等支派)、文南词(有赣州南北词、九江文曲、星子文词、景德镇八音文词、都昌文词、玉山南词等支派)、莲花落(有萍乡、遂川、吉水、分宜、赣州等支派)、永新小鼓、瑞昌船鼓、南丰香钹、景德镇大鼓、宜春评话、南昌评书、南昌滑稽等。
这些地方曲种,绝大多数形成、发展于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清朝政府在江西地区设立“圣恩堂”,收养了一批盲人和乞丐,教他们演唱道情、渔鼓、莲花落等曲艺节目,借以谋生。清末民初,江西曲艺曾一度出现繁荣局面。南昌清音有张年科、闵金亭、刘克礼、周良富四大班头收徒授艺,在茶楼酒馆挂牌点曲卖唱。上世纪30年代,江西省音教会在南昌办过一期评书艺人培训班,于是评书艺术特别活跃,南昌街头、场地、茶馆都有艺人说书。南昌道情老艺人李多根、李万寿、胡金根等,以他们特有的编顺口溜天才,将南昌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编成长篇道情,在南昌、新建地区演唱,很受群众欢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运用曲艺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当时称之为“红色曲艺”。抗日战争爆发后,艺人分走他乡,江西曲艺活动趋于消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发展曲艺事业,1950年,政府主管部门开始对曲艺进行组织整顿和改革。南昌市建立了“人民乐园”茶社,先后成立了“江西省曲艺团(队)”“南昌市曲艺队(团)”“景德镇市曲艺队”“吉安市曲艺队”4个专业组织。采用灵活形式,利用群众的空闲时间进行演出活动。
1955年,江西作家陶澹等编写了南昌道情《罗海保访问苏联》,由道情老艺人李万寿演唱,和清音艺人万先、龚小秀、闵根娣演唱的清音白话曲目《铁牛关》,代表南昌市曲艺队参加江西省第二次民间艺术会演。1957年5月14日,中国曲协副主席连阔如和秘书长陶钝来南昌观摩市曲艺队与省广播业余艺术团联合演出的清音、道情、清唱、评书、相声等节目表演,认为江西曲艺丰富多彩,音乐优美动听,对江西曲艺界人士鼓励很大。1958年8月,南昌道情老艺人李万寿带着新编的道情曲目《八一万能拖拉机》晋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会演期间,又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曲代会。李万寿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1958年10月,江西召开第二届文艺代表大会,李万寿当选为江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曲艺正式进入文艺界行列。
1959年5月,江西省第一次曲艺会演在景德镇市举行。全省8个代表队,138名曲艺演员参加了会演,演出新旧曲目84个(包括清音、道情、大鼓、评书、相声、快板等曲种)。大会不评奖,但对进一步促进全省曲艺事业的繁荣具有很大意义。1960年初夏,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西省曲艺团,委任叶以明为团长,规定编制40人。由于曲艺艺人不足,团一时组建不起来,于是省文化局决定暂时并入江西省歌舞团,改为江西省歌舞团曲艺队。1962年,省文化局决定将原来由省歌舞团领导的曲艺队改为省文化局直接领导,编制20人。1962年下半年,正式成立江西省曲艺队。队长仍然是叶以明,另委派黄国强任副队长。曲艺队当时演唱的曲种有:江西清音、江西盘子、南北词、南昌道情、昌江大鼓、采茶戏清唱等;还有河南坠子、苏州评弹、山东琴书、西河大鼓、四川清音、四川评书等。曲艺队除当时在南昌市公演外,经常深入工厂、部队、大专院校演出。1962年5月,景德镇市曲艺队创作《英雄猛将闹春耕》《农业英雄徐照荣》等大鼓、道情深入农村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63年,赣州市成立南北词曲艺团。
著名艺人李万寿演唱的道情传统曲目《辜家记》和龚水秀演唱的清音新曲目《歌唱建军节》获得观众好评。特别是李万寿运用渔鼓、简板和半边钹子,能打出冲头、长锤、滚头、住头、四门庆等锣鼓点子,配合演唱,有声有色,观众赞其是“伴奏上一绝”。1963年南昌市成立南昌市曲艺团,并提出以演喜剧为主的曲艺发展道路。曾在胜利剧场和中山堂演出《笑的晚会》,场场爆满,张刚同志编写的大型喜剧《崽》深受观众欢迎。当时,江西曲艺事业欣欣向荣。
1965年冬,江西省曲艺队参加创作一台曲艺加歌舞的专场晚会《余江颂》,当进行到连排阶段,“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工作被迫中断。1968年10月,江西省曲艺队被宣布撤销。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演员被下放劳动,曲目被打成“毒草”,4个专业组织全解散,江西曲艺园地留下一片空白。
1976年3月22~27日,江西省曲艺调演大会在南昌市召开。参加调演的演职员760余人,演出14场,41个节目。1976年,中央文化部举办曲艺调演;江西节目南昌清音《接孙孙》获好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曲艺事业重新受到重视。1982年成立了“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西分会”,并于1983年9月举办了江西省第一次曲(书)目评选,评出获奖曲(书)目16个,有力地推动了江西的曲艺工作。不少县市都先后恢复了民间曲艺队。全省曲艺队伍恢复到七八百人,上演了一批优秀曲(书)目,也深受观众喜爱。由于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文艺市场的激烈竞争,传统曲艺必须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艺术水平,才能从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现在有不少地方曲艺种类濒临消亡,亟需保护。
上世纪80~90年代的获奖曲(书)目:
(1)《张榜招亲》(高安道情),艾光明、诸凤荣演唱,卢德昌、戴佳臻、刘敏涛作曲。1982年3月,在苏州举行的全国曲艺优秀曲目(南方片)观摩演出中获二等奖。1983年8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西分会举办的全省第一次曲艺作品评选中获二等奖。1984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庆祝建国35周年文艺评奖中获曲艺创作荣誉奖。
(2)《巧渡》(南昌清音),单仁和、范金莲、刘金显、曹红宇演唱,喻西金作词,郝士达编曲。1982年3月,在苏州举行的全国曲艺优秀曲目(南方片)观摩演出中获二等奖。1983年8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西分会主办的全省第一次曲艺作品评选中获一等奖。1984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3)《两张启事》(上高道情),彭阁、牧南创作。1983年8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西分会主办的全省第一次曲艺作品评奖中获二等奖。1984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文艺创作评奖中获创作二等奖。
(4)《周矿长送子上一线》(萍乡春锣),王盛生创作。1983年8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西分会主办的全省第一次曲艺作品评奖中获创作二等奖。(www.xing528.com)
(5)《媒人出嫁》(南昌道情),万千、松文作词,胡金根演唱。1983年8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西分会主办的全省第一次曲艺作品评奖中获三等奖。
(6)《一家人》(昌江道情),夏巧亭创作。1983年8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西分会主办的全省第一次曲艺作品评奖中获三等奖。
(7)《拜师》(南北词说唱),熊振创作。1983年8月,中国曲艺家协会江西分会主办的全省第一次曲艺作品评奖中获三等奖。
(8)《英台绣花》(宜春评话),刘振纪整理,高响编曲。1990年全国曲艺“长治杯”比赛中获三等奖。
(9)《南疆草》(南昌清音),程庞创作。1986年由省选送中央文化部、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评奖。
(10)《巧媳妇撮合老鸳鸯》(萍乡春锣),朱健辉创作。1986年由省选送中央文化部、中国曲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评奖。
(11)《城里处处有亲人》(南昌道情),西金创作。1984年10月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文艺作品创作评奖获创作三等奖。
(12)《刘少奇一身都是胆》(鼓词),程庞创作。1984年10月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文艺作品评奖获创作三等奖。
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民间舞蹈:万载“开口傩”、崇仁跳傩《跳八仙》、吉安灯彩、德安布帐傩《潘太公游春》、婺源傩舞、南丰跳傩、永新盾牌舞、东湖“滚傩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