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及其研究成果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及其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沙、万叶、张愚、李忠诚等一批颇具影响的戏曲研究人员脱颖而出。从广度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主题、音乐、表演上,论文、论著数量较多,且以共时性研究为多;从深度看,大多数研究者围绕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而展开研究,而且能较好地把握赣南采茶戏的特色及精髓所在。

江西现当代音乐史纲及其研究成果

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来促进戏曲事业的发展,出作品、出人才,更加重视戏曲的理论建设,在剧种源流考探、声腔形成与发展的史迹探索、剧目、音乐的整理、继承以及服装脸谱资料的积累等艺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流沙、万叶、张愚、李忠诚等一批颇具影响的戏曲研究人员脱颖而出。

近30年来,赣南采茶戏的研究,在广大学者的努力下,从主题、音乐、表演到传承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广度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主题、音乐、表演上,论文、论著数量较多,且以共时性研究为多;从深度看,大多数研究者围绕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而展开研究,而且能较好地把握赣南采茶戏的特色及精髓所在。

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

(1)流沙编著的《在江西赣南形成的客家采茶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10),探索客家采茶戏源于采茶灯,描述了在赣南产生的采茶戏,论述了赣南采茶三角班在各地的流传。

(2)张嗣介编著的《赣南客家艺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该书虽非全文研究赣南采茶戏,但其中对赣南采茶戏的论述也占一章之多,内容包含三脚班的初始流播及赣南采茶戏剧目表演与音乐两部分。

(3)曾泽昌、曾庆池编著的《赣南客家采茶戏剧作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是研究赣南客家采茶戏理论的学术专著,又是一部具有教科书性质的戏剧概论,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赣南采茶戏创作的亲身体验,对赣南采茶戏进行了面面俱到的阐述。内容包括10个章节,如赣南客家采茶戏的题材、主题、人物、结构、语言艺术、戏剧情境营造、传统戏的整理改编与创新、采茶戏源流、采茶戏的茶味特征以及其发展创新等内容。(www.xing528.com)

(4)廖军几十年来,钟情于赣南采茶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发表有《茶园历程—追忆赣南采茶剧团走过的33年》《赣南采茶戏研究》《赣南采茶戏如何走出低谷—从剧种繁衍发展史得到的启示》《赣南采茶戏进城后的反思与展望》《扎根山乡面向时代—试论赣南采茶戏的走向》《无茶不成戏》《赣南采茶戏探究》《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的赣南客家采茶戏》等。

(5)张宇俊、黄玉英编著的《赣南客家采茶戏传统曲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该书对赣南采茶戏进行文化角度的探究,对其渊源与流变、艺术风格、艺术价值、艺术影响进行了论证。从老艺人的演唱方法中,归纳出赣南采茶戏传统曲牌唱腔的风格特点为:高音起腔;曲牌尾句的归腔往高走向;高起低落的归腔;唱词中衬词的巧妙运用;地方语言与旋律有着紧密关系;正、反同一曲牌的变化对比鲜明;同一曲牌的多种演唱方法;润腔的变化细腻;男女对唱的演唱;有些传统唱腔曲牌的演唱与劳动节奏和情绪结合得天衣无缝,非常讲究音韵。

(6)钟俊昆的《论赣南采茶戏的审美特质》(江西社会科学,2008.4)、黄玉英的《江南一枝花—谈赣南采茶戏》(戏曲艺术,1998.3)、苏子裕的《论赣南采茶戏的艺术形态和艺术革新》(艺术百家,2003.2)、熊琨的《江西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研究》(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硕士论文,2007.)等文章都对赣南采茶戏进行了科学、系统的研究。

(7)赣南采茶舞中的舞蹈动作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被称为“三奇三绝”,是经过历代艺人对劳动过程、生活动作和动物形态的模仿、提炼、加工、美化而形成,从而使赣南采茶舞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鲜明的艺术个性、浓烈的地方特色及神奇的文化内涵。在这一领域,有众多学者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以黄文华、陈宾茂的《独具特色的“三绝”—谈赣南民间舞中的三大表演技巧》(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1)和赖丹的《赣南客家舞蹈艺术中“三绝”的审美意韵》(江西社会科学,2005.11)为代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赣剧艺术,南昌大学创立了赣剧艺术中心。2013年开始,江西省教育厅便安排了赣剧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省高校、中小学进行巡回演出。2015年,在南昌大学开展江西赣剧艺术周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