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岭,1949年出生于河北定州,著名词作家。1969年入伍。1976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1984年,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从事文艺创作;1994年,担任战友歌舞团团长。后来,担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词刊》主编等职。
他创作的歌词有1000多首,代表作有《歌唱敬爱的周总理》《风雨兼程》《当兵的人》《当那一天来临》《我们从古田再出发》《阳光路上》等歌曲。同时,他还创作了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永不消失的电波》《祝福》、舞剧《红楼梦》《草原记忆》,以及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人间正道是沧桑》等。
在创作《强军战歌》之前,王晓岭创作的两首军歌曾经在阅兵时被解放军军乐团演奏过。其中,《当兵的人》是在1999年国庆阅兵时演奏的,《当那一天来临》是在2009年国庆阅兵时演奏的。
如何把《强军战歌》写出新意呢?经过耐心思考和推敲,王晓岭在歌词开头,把强军目标形象地比喻为冲锋号角。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这种象征性的描述,明确了“新征程”鲜明的时代感,把概念化的内容赋予了形象化描述。(www.xing528.com)
接着写“党的召唤与将士们的表态相呼应”——“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这是用战士口吻写出强国梦和强军梦的关系,唱出将士们的心声,讴歌坚定信仰、砥砺奋进的决心。特别是“战旗上写满铁血荣光”这一句,自豪地表明了我军发扬勇猛善战的传统,以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安全的使命感。
王晓岭说:“在歌词中,准确凝练地融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要求,是写好这首歌词的关键。”在周密的思考下,他将一语双关的“将士们”作为“副歌”的开端——这既是时代对我军将士的庄严号召,又是我军将士自身的铮铮誓言,易于谱曲的四句式结构,也如期呈现出来。歌词后面写出了强军主旨的内涵,用“敢较量”这一战士的生动语言,把我军不惧强敌、敢打必胜的意志表现了出来。
歌词一般多采用韵文表述,而“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是简洁直白的短语,又提供了以“江阳辙”为基础的韵律,自然达成起承转合。这份“能够唱得响”的歌词,为整首歌曲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这首歌初稿的歌名是《强军之歌》,总政宣传部门的同志建议把“之”字改为“战”字,这样,这首歌一下子充满了精气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