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同理想:两位作家的红色故事

共同理想:两位作家的红色故事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山河破碎、人民陷于水火的境遇,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了坚定的抗战宣言。这一年,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学生时代,他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因组织暴动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两次被捕入狱。在延安,他的创作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于是,在延安南门外新市场北侧山头上,公木和郑律成的手紧紧地握到了一起。政治部宣传科只留下公木和郑律成两人,他们奉命等待到筹办中的抗大三分校工作。

共同理想:两位作家的红色故事

1937年,卢沟桥一声炮响,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面对山河破碎、人民陷于水火的境遇,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了坚定的抗战宣言。无数爱国青年、进步学生投身革命,以身许国。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松花江畔,坐落着人民音乐家郑律成纪念馆,这里用大量的照片和实物向我们展示了“军歌之父”——郑律成投身革命的人生之路。

郑律成(1914~1976),出生于朝鲜(现韩国)全罗南道光州的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在父亲和三个哥哥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年仅19岁的他来到南京参加朝鲜人的抗日革命组织义烈团,一边参加革命,一边学习音乐。1937年10月,郑律成怀着满腔热情,随身带着曼陀铃和小提琴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郑律成从陕北公学毕业后,又转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边区抗日军民热情四溢的生活、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939年的一天,延安召开大会,郑律成和鲁艺文学系的女诗人莫耶从北门外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山野田间到处飘荡着年轻人的歌声。“整个延安都在歌唱!”郑律成激动地对莫耶说,“你写一首歌颂延安的歌词吧!”莫耶早就被火热的生活所感染,连夜写出了《延安颂》(原为《歌颂延安》)。郑律成读完后,兴奋地说:“我去谱!”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没过几天,在一个有毛主席等首长出席的晚会上,鲁艺的女歌唱家唐荣枚唱起了这首歌,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毛主席也连连点头称道。《延安颂》表达了当时千百万爱国青年向往延安、热爱延安的真挚感情。这支歌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从延安飞到前方,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直至海外。当时,很多革命者正是唱着这支歌,寄托着对毛主席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向往;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披荆斩棘,冲破艰险,奔向延安,投入革命洪流。

这一年,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先后创作了《延水谣》《生产谣》等深受延安军民喜爱的革命歌曲。

公木(1910~1998),原名张松如,河北辛集人。学生时代,他积极投身革命活动,因组织暴动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两次被捕入狱。他是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由其作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英雄赞歌》成为不朽之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吉林大学副校长等职。(www.xing528.com)

1938年8月,公木从晋绥军区来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接着,被调至抗大文工团专职写歌词。在延安,他的创作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1939年1月的一天,抗大文工团著名的大鼓艺术家吕班领着抗大宣传科的音乐指导郑律成,找到公木所在的窑洞,介绍他们认识,还说:“你们俩一个写诗,一个写曲,正好可以配成一对儿。”于是,在延安南门外新市场北侧山头上,公木和郑律成的手紧紧地握到了一起。

不久,公木从抗大文工团调到宣传科,接替调往重庆新华社的熊复同志,担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从那以后,公木便同郑律成经常一道跋山涉水到抗大各大队及连队——公木作时事报告,郑律成教唱歌。

1939年7月,罗瑞卿奉命率抗大总校和陕北公学数千名教员、学员东渡黄河,越过日军封锁线,进入华北抗日根据地办学。政治部宣传科只留下公木和郑律成两人,他们奉命等待到筹办中的抗大三分校工作。三分校政治部各科室人员一时还没有调配齐全,他们紧紧抓住这个短暂宝贵的空暇去实现共同创作歌曲的夙愿。

公木曾经创作了长篇优秀叙事诗《岢岚谣》,塑造了一位面对日本侵略者毫不畏惧的农民英雄形象。这是他第一次尝试用长诗唤起民众抗战。一天,郑律成告诉他,自己为《岢岚谣》谱了曲。公木很惊讶,几百行的长诗,谱曲多么费力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