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说:“《在太行山上》写成后,在汉口抗战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唱出,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了全国。现在太行山的游击队以它为队歌,老百姓、小孩子都会唱,到处听到‘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句子!”
张曙(1908~1938),安徽歙县人,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但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歌唱家、二胡演奏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一位优秀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曾经为《保卫国土》《洪波曲》《赶豺狼》《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卢沟问答》等优秀歌曲谱曲。周恩来评价:“张曙先生和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给全民的抗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功绩是永远永远不可磨灭的。”
林路(1913~2001),湖北武汉人,著名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江汉渔歌》《儿女英雄》《情探》《胜利来到了》《棠棣之花》等。
赵启海(1914~2002),江苏铜山人,著名词作家。曾经与冼星海等人组建武汉救国会歌咏团,而且是抗日歌曲《到敌人后方去》《起来吧,祖国的孩子们》的词作者。
1938年7月,武汉歌咏大会盛况空前。《武汉文史资料》是这样记载的:长江“水上歌咏大会”尤其动人,无数条大小船只上都有歌咏队在唱歌,高亢的歌声以武汉江面为中心,汇成了汹涌澎湃的歌的狂潮。这首歌在大会上唱出后,迅速在大后方、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传开,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民众奔赴战场。(www.xing528.com)
1938年10月,桂涛声将在武汉二度创作的歌曲《在太行山上》,寄给了时任太行山剧团艺术指导的洪荒。之后,洪荒就组织太行山剧团排练和公演这首大合唱曲目。之后,太行山根据地掀起了新的参军热潮、杀敌热潮。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舞性、描绘性、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后,十分喜欢,大加赞赏。他亲自把歌词抄录下来,随身携带,不仅自己学唱,还要求全军学唱。标杆一树,上行下效,《在太行山上》很快风靡了太行山区,唱遍了全中国。
1938年冬,冼星海北上延安路过西安时,西北电影公司正在筹拍电影《风雪太行山》,约他作曲。他就将这首《在太行山上》推荐给了剧组。1940年,由贺孟斧导演、谢添等主演的《风雪太行山》上映时,作为主题歌的《在太行山上》首次在电影中唱响。
2005年,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八一电影制片厂、山西广播电视台及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入选为主题歌。拍摄之前,导演董亚春带领剧组到太行山区采风、体验生活,并来到八路军总部旧址。他们一处一处地拍外景,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在太行山上》的顽强生命力。董亚春感慨地说:“在大山深处,在偏僻的山村,人们对《在太行山上》是那么熟悉,不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会唱,而且年轻人,甚至孩子都会唱上几句。《在太行山上》已经化作民族的血脉。‘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所体现出的中华魂魄,永远不会过时!”
音乐家冼星海、桂涛声虽然已经远离我们了,但《在太行山上》这首战斗之歌至今仍在传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