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经费稳定、组织严密,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学校又是青少年最集中的地方,在我国,在校生占适学青少年的95%以上,在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人员集中,继承人的选择面广,工作更加方便。[42]
(一)利用古镇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文化体验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展保护教育活动,可以使人们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形成自觉行为。同时,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开展学校教育传播,有助于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培养专业人才。
如南浔实验小学与浙江图书馆嘉业藏书楼签订合作协议,嘉业藏书楼授权南浔实验小学可在合作期限内,在藏书楼管理部内开展教育学习活动。协议中明确指出,在合作期限内,嘉业堂藏书楼将开放雕版库房、印刷室和装订室,提供讲解服务,南浔实验小学学生可在教师带领下,开展相关体验活动。
学校教育传播目前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一种主要途径。究其原因,我国多年以来传统艺术的传承历史已经表明,作坊式的师徒相传模式过于脆弱,因此完全依赖民间自发力量进行传承是有风险的,必须依赖一定的体制才能确保传统艺术的稳定传承。传统艺术传承下去的有效途径,是回归传承的原貌,即通过大众传播与精英教育的结合,培育传统艺术的生存土壤即广泛的受众市场,以及杰出的艺术人才,这也是当务之急。[43](www.xing528.com)
一些江南古镇从小学就开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雕版印刷是一项传统的艺术工艺,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术之一,它通过在梨木板上刻字,用纸将所刻内容印到纸上的方法,来完成一本书的印刷过程。南浔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历时5个月开展了“雕版印刷”这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收集整理,学校把学生动手印刷的作品装订成线装书,在班级黑板报和学校橱窗进行展出;在学校走廊上挂上美化装裱好的雕版印刷图画;邀请全校师生参观“雕版印刷”作品展,在校园里刮起一股普及“雕版印刷”的良好风气;并把采集到的录像、照片、采访笔记、活动感想等资料制作成微课展板,在学校及小区里进行展览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和南浔人民了解祖国和家乡的传统文化。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基础教育从单一学科课程体系向学科和活动共同组成的新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单纯结论教育向过程教育的转变。学校把“雕版印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主题,正是推进新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尝试。
(三)古镇成为学生研学旅游的目的地
2013年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2014年国务院31号文件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不同学习阶段乡情教育内涵的研学旅行体系,将研学旅游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31号文件指出,不同学习阶段的研学旅游重点不同: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
古镇可以联合中小学教育机构,推出以乡土乡情为主的研学旅游。如德清已经探索出将古镇文化遗产与学生研学旅游结合的路径。整合了莫干山水、孟頫故里、英溪源头、防风湿地、新市古镇5条路线,开展“走读德清非物质遗产”年度系列活动。提出“五个十”要求,即“探寻十个特色村落,寻访十幢传统民居,走进十所文化礼堂,传习十个非物质遗产项目,评选十件优秀作品”,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近距离接触与研究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后续活动中,德清还联合学校发动全县中小学生开展以“寻找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活动,“我是民俗解说家”非物质遗产宣传活动,发出《保护我们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倡议书》,开设非物质遗产项目传习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