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英国城市规划学者纳撒尼尔·利奇菲尔德(Nathaniel Lichfield)提出的文化建成遗产理论[34],文化建成遗产涵盖了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对象,诸如考古学上的遗址、古老的纪念性建筑、单个建筑物或建筑群、街道及联系一个群体的方式、建筑物周围的场所、单独耸立的塔或雕像,等等,甚至还能扩展至本身具有遗产价值的整个地区,或者说,它们本身没有遗产价值,但因靠近具有遗产价值的地方而使其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以此看来,各类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街区、村落、城市的旧城区乃至整个古城都可以成为建筑遗产。此外,建筑遗产还涵盖了与建筑遗产相关的思想观念、生活风俗等一些对人类有普遍价值的无形要素。
《威尼斯宪章》指出:“世世代代的历史古迹,饱含过去岁月的信息而遗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相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其独特性在于它可以通过实体形态直观地呈现和展示曾经流逝的岁月印记,以延续我们对历史的记忆,并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没有物质性表征的记忆往往是抽象的,建筑遗产作为存储和见证历史的具象符号,借由时间向度的历史叙述,突显了建筑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集体记忆功能。[35]江南古镇的建筑作为旅游吸引物,不同于其他建筑,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一)逐水而居,与水融为一体
周庄镇仅存的少量明代建筑之一张厅,前后七进,房屋70余间,占地1800多平方米。沿河临街进门,两侧是略显低矮的厢房楼,楼下有落地蠡壳长窗,楼上为蠡壳短窗,蠡窗映水,典雅华丽。第二进是正厅,为主建筑。大厅轩敞明亮,粗壮的庭柱为楠木,称“楠木大厅”。木质鼓墩柱脚,年代虽久,仍坚固如初。后厅几进有一条幽暗深长的“陪弄”前后贯通。东墙上保留有当年设置的壁龛。弄底左侧有一条细长的小河,驳岸围拥,绿树掩映。小河有一个优雅的名称——“箸泾”,流水穿房而过。箸泾中段拓一丈见方水池,碧波荡漾,是画舫交会和调头的地方。临河后沿设一排敞窗,窗前设木棱美人靠,古色古香。窗下是齐整的石驳岸,岸边嵌有如意形揽船石,形状美观,雕琢精细。[36]美人倚窗,招手叫船。遥想当年,无论乡民划船经过这里,向张家兜售瓜果蔬菜,还是张家人从自家驾船出门,都是十分方便。“船自家中过”描写的大概就是这番情景。
由此看来,江南古镇建筑的遗产价值在于,它往往不是一座单一的建筑,而是由滨水民居、建筑群、街道、水巷及建筑物周围的场所组成一处浑然一体的田园诗意风光。作为水乡,水是江南古镇建筑不可或缺的要素。水系构成不但影响城镇布局和道路结构,其他环境因素,如街巷、桥、驳岸与水埠、色彩及住宅单体等,各自的表现方式都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整体到局部,水已经成为水乡景色的控制性因素,无处不见,无所不在,是江南水乡的命脉。[37]当然,滨水民居是主角,构成江南水乡城镇的画境、情趣,失去了水或滨水民居,就丧失了水乡城镇的基本特征。作为水乡的要素之一,内外的河网水域、农田村落组成的自然风景,是其城镇、建筑存在的重要条件。河道延伸之处,应为一派田园风光。建筑、城镇、自然风光三位一体,完整地构成了城镇的特色内涵。[38]
(二)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江南古镇以院落式建筑为代表,院落按主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多寡,可沿主轴线布置成一进、二进、三进,甚至更多进的合院。内向封闭的庭院营造出一种私有、宁静和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户与户之间并联排列,中间大都不留空隙,再加上一些必需的公共设施及寺庙、标志性建筑,城镇显得井然有序而又富于变化。当今一些水乡历史城镇中,尤其是像周庄、同里等古镇区中,还保留着这样的一种城镇格局。[39]
如周庄镇明朝巨富沈万三的故居沈厅,由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河埠,供停靠船只、洗涤衣物,是江南水乡特有的建筑布局;中部是靠街楼、茶厅、正厅,为接送宾客和议事之处;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是“前厅后堂”式建筑格局。从第二进至第六进,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和过道阁连接,称“走马楼”,较为罕见。厅堂内,松茂堂居中,占地170平方米,为主体建筑。正厅面阔11米,前有廊带轩,进深七檩,后有屏风廊,平面正方形,屋面两坡硬山顶。厅两侧是次间,有楼与前后厢房相连。[40]
受几千年封建统治和长期儒家礼教的影响,中国古建筑等级分明,布局以向心式为主,这一点在江南古镇的建筑中表现尤甚。[41]城镇建设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使江南水乡城镇异彩纷呈,独树一帜。[42](www.xing528.com)
(三)集中体现了独特的水乡文化
水乡文化清丽温雅,但有别于沿海地区的文化。孙洪刚认为,沿海地区的建筑往往具有商人气、世俗气,江南古镇的建筑则温文尔雅、清淡秀丽。[43]缘于水乡居者多文人秀士,皆敏诗好文、擅画能歌,常借诗文额联点缀或题咏水乡景观,因而往往使人在体验建筑环境的同时,也感悟到一种文化的意境与熏陶。
以江南古镇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为例。退思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退思园的园名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设计者袁龙,根据江南水乡特点,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全园占地2800平方米,横向建造西宅东园,以简朴无华与素净淡雅著称,颇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2001年,退思园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退思园又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是把中国的诗画艺术法理运用在造园技艺上,以亭台楼阁、池水假山、树木花卉为主体,辅之以回廊、小桥、曲径、匾额、对联、碑刻,构成了巧妙的园林景观。[44]退思园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江南私家园林之长,容纳了丰富的艺术精华,成为小型园林的典范。
第一,改以往园林的纵向结构为横向建造,整座园子由西宅、中庭、东园组成。住宅虽分东西,但可分可合。楼与楼之间由双重廊贯通,俗称“走马楼”,为江南之冠。第二,格局紧凑自然,每处建筑独自成景,又与另一景观相对应。退思草堂为全园主景,“九曲回廊”环水池而筑,与草堂相连。第三,全园以水为中心,山、亭、馆、廊、轩、榭等皆紧贴水面,整个园子像浮在水上一样,故有“贴水园”的美称。陈从周《说园》一书对此有很好的诠释:
吴江同里镇,江南水乡之著者,镇环四流,户户相望,家家隔河,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园。任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其与苏州网师园诸景依水而筑,予人以不同景观。前者贴水,后者依水。所谓依水者,因假山与建筑物等皆环水而筑,唯与水之关系尚有高下远近之别,遂成贴水园与依水园两种格局。皆以因水制宜,其巧妙构思则又有所别,设计运思,于此可得消息。[45]
江南古镇的建筑布局,也是一种江南地区人民生活方式的体现。由于水体是传统水乡城镇景观的最基本要素,[46]江南古镇建筑无论是小型园林还是庭院大都依水而建。小型园林面积虽比庭院稍大,往往以水池为中心,以山石衬托水池、建筑和花木,或利用山坡、土阜建造园林,或以人工叠石堆山造景。[47]临水而建的建筑还形成了骑楼、过街楼等独特景观。骑楼往往临河沿街,在河沿的廊柱间设有栏杆可依的长条凳,形成一条给住户及路人歇脚避雨、纳凉闲话的水榭式街廊。过街楼连通街两边楼房形成一体,有道路穿过建筑空间的楼房,或者骑跨于街道或巷弄里的楼,底下可以通行。这种人性化设计,构成水乡独特的风景,具有家的温馨。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人们即使面对断墙残垣、脏桥污水、破败衰落的水乡村镇,却依然怀着一种特殊情感的原因。徜徉其间,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家的温馨,感受到超越时空的中华古老文化的存在,这就是江南水乡潜在的、根本的魅力所在。[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