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南古镇桥:遗产保护与世界文化

江南古镇桥:遗产保护与世界文化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一些古镇的桥可以作为文化遗产或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要素。位于西班牙北部的比斯开桥也是如此,该桥建于1893年,是全世界第一座提供行人和车辆通过的高空拉索桥,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誉为是功能性和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该区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很大原因是由于连接铁桥峡上的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金属制成的桥,这些技术对当时的科技与建筑曾产生巨大影响。

江南古镇桥:遗产保护与世界文化

江南古镇向来以“小桥、流水、人家”吸引旅游者。其中,小桥流水为水乡遗产旅游最具特征的要素。依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一些古镇的桥可以作为文化遗产或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要素。[27]依照Dallen J.Timothy的定义,桥可以归入考古遗址/历史建筑下的古代遗迹[28]桥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从历史、审美的角度看往往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象征,或是一种可以用来考古的文化符号。

如建于公元前夕的法国文化遗产加德桥,共计三层,高约50米,最长的地方为275米,是为了高架渠能够跨越长约50公里的加德河所建。它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师和罗马建筑师的技术成果,也因为它还是一件宏大的艺术杰作。位于西班牙北部的比斯开桥也是如此,该桥建于1893年,是全世界第一座提供行人和车辆通过的高空拉索桥,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誉为是功能性和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而位于英格兰什罗普郡的乔治铁桥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198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区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很大原因是由于连接铁桥峡上的桥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金属制成的桥,这些技术对当时的科技与建筑曾产生巨大影响。江南古镇的桥,也是我国古代科技的综合体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造桥技艺。阮仪三在《江南六镇》中写道:“江南古镇的桥形成于人们经济活动或生活所需,构建了江南地域的独特的社会经济和人文地理景观。”[29]

(一)古桥的命名与桥联往往蕴含人生哲理

乌镇通济桥桥洞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副桥联。南面的桥联是“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之地;夕阳帆处是吴兴几点远山”;北侧的桥联是“通霅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这两副对联寓意深远。据考证,“乌戍”是乌镇的古称。“六朝”,相传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曾经就读于乌镇,后人为纪念他,在其读书处建了一座题有“六朝遗胜”的石坊,所以联中称“六朝胜地”,是喻示乌镇的历史悠久。“吴兴”是因乌镇西栅与吴兴县(今湖州市市郊)接壤故称。“霅”是溪名。乌镇在古代是江南五大镇之一,人口有数万之多,所以称“通霅门开数万之家”。“浙水”是指杭州太湖水系,此水从乌镇西端绕镇而过,所以称“西环浙水”。“题桥”的来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司马相如初入长安,过升仙桥,题桥日:‘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后来人们就以此作为誓志功名的典故。乌镇距燕京(今北京)约为三千多里,故称“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反映了当时人们身居小镇,北望燕京的远大志向。

正如张松所说,古镇的造桥是最大的德行,所有的桥名,基本上都是以仁、德、功、慈、济之类的字眼来命名。[30]在这里,桥的引渡的意思变成了生活实际的功能。于是,家常里面就有了哲学的意味。以此来印证江南古镇,可以发现,古镇的桥联往往是古镇浓郁的学风民风的体现。

(二)不少古桥的历史传说、故事都是一种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不可分割性。桥虽然可以归为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物,然而却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明特征。“中国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例证之一。

江南古镇的桥,都有着各自的历史传说、故事,往往蕴藏着人伦道德的深意。

周庄的富安桥原名总管桥,相传桥旁有总管庙,位于周庄古镇中市街东端。据说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不愿重蹈其哥哥与朱元璋作对最终被发配充军的覆辙,主动捐钱为乡里做好事,富安桥就是因他所捐而建造的。富安桥的桥名即表达了他富裕后祈求安康的心态。富安桥上有五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采自浙江德清县的山崖间,历经岁月洗礼的石头面上,分布着细细的蜂窝眼,雨天不易打滑,非常耐磨,是难得的石头精品。

由周庄古名“贞丰里”而得名的贞丰桥,位于中市河西口,是一座单孔拱桥。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桥西侧有一小楼,曾经是南社成员柳亚子、王大觉、陈去病、费公直等人聚会的地方。贞丰桥畔有座楼,原名德记酒店,系清光绪末年祖籍镇江的李德夫所开。店主夫妻年过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唤“阿金”。阿金天生丽质,常在酒店张罗生意,德记酒店便被称为“迷楼”,取的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的意思。1920年12月,柳亚子邀好友陈去病一同游览周庄,诗友们便在迷楼宴请柳、陈二人。柳亚子题壁两首诗,其一写道:

红愁绿怨女经天,蜡泪成堆烬篆烟。

白堕惯邀千日醉,黄金散尽五铢钱

疏狂名士凌云气,窈窕佳人劝酒缘。

输于长陵老孙子,江南羞见李娘妍。[31](www.xing528.com)

此后,他们多次聚首迷楼,写出多达五十余首诗。1921年,《迷楼集》由中华书局刻印出版,所收集的诗歌有140余首,成为中国诗坛的一大雅事,周庄迷楼由此名声大振。

可见,桥的建造与命名,往往与当时人们因桥而生的历史事件及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相关。锦溪的溥济桥的建造与孝母的故事有关,十眼桥的建造与“陈妃水冢”有关,普济桥的建造蕴藏一个惩恶扬善的故事,等等。

(三)古桥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一些江南古镇的桥远远超越了它们本身的交通功能,甚至成为反映古代宗教文化与社会、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位于乌镇西大街东段的通安桥,是乌镇宗教文化的一个缩影。该桥是一座单孔圆拱石桥,初建年代已经无从查考。据当地方志记载,曾于清朝道光年间重修,桥全长16.4米,净跨8.8米,桥面宽3.2米。桥面石上刻有“轮回”的图案,这图案自中心点分六道向外逐渐扩展,最终呈车轮形状。其意蕴在于,人们在过桥时,能经常看到“轮回”图案,劝告世人相信因果报应,广积功德,从善如流。

江南古镇的桥还与其他遗址、景观一道,见证古镇手工业发展的历史。如乌镇的咸宁桥,原来是一座木桥,后来改建为梁式三孔石桥。以前该桥南堍开有众多冶坊,所以又名“冶坊桥”。乌镇冶坊自明代在西栅出现,后来又在南栅兴盛起来。刚开始生产钟鼎、香炉、蜡台等用品。冶坊的发展明显具有家族式特点,业主以沈姓为主。后来乌镇冶坊还生产打仗用的前膛炮和炮弹,成为军火加工坊,冶坊桥与那一段辉煌历史不可分割。

江南古镇的桥还构成影视文化中的重要场景。如乌镇的通济桥桥下曾经是苏杭间的粮船通道。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第3集剧本中,有一段描写:

桥下便是运河。穿镇而过的河面,水不甚宽,却能过得七桅大船;相隔不足百步便又是一顶高高的拱桥,向东望去,三桥横跨,一洞相贯,桥上行人招手可见;更有沿河两岸处处皆是负郭人家,老树倚门,修竹绕屋,兼有大户人家数对石狮雄视着私家河埠,更添得几许江南通商大镇的富霸之气,比之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致更胜一筹。

高高站在桥栏上的小梳子与乘漕船赴京的漕运帮主白献龙相遇的场景,就是在乌镇的通济桥拍摄的。

(四)与古桥相关的风俗成为人们旅游的一种重要体验

古镇很多地方都有当地民间喜事花轿过桥取吉利的风俗,俗称“过桥”,如锦溪有“走三桥”的习俗。所谓“走三桥”是广泛流行于长江南部地区,老百姓避灾祈子求福的活动。清顾禄《清嘉录·走三桥》记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老苏州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谚:“元宵夜走三桥,上桥走走,万病无有;小孩走三桥,聪明伶俐读书好;小伙走三桥,事业兴旺步步高;姑娘走三桥,青春靓丽更苗条;老人走三桥,鹤发童颜永不老。”锦溪的“走三桥”一般是指过天水桥、丽泽桥和鸿福桥,这三桥成“品”字形跨于锦溪与交通河交叉处,几乎成等边三角形。古代镇上人家嫁娶,都要过这三桥,以期百年好合。2011年,“走三桥”被列入第四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过桥是一种“渡”的体验,人生如渡,世事如渡。人的一生走上通途的希望和机遇,桥正是人生戏剧种种转折中最富特征的装置。[32]

茅玉麟提出,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少地方正在拆古桥建新桥。[33]保存至今的众多中国古桥有可能大量消失。古桥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财富,而不应该作为废物。通过古桥申遗活动,可以系统建立中国古桥保护体系。这对于江南古镇来说,同样适合。

目前,我国古桥的申遗进展并不顺利。究其原因,单个古桥个体申遗,由于历史影响力有限,很难与法国加德桥、西班牙比斯开桥这样宏大的景观媲美。但江南古镇的桥,在系列上具备极大优势,这种系列优势,体现在古桥基础技术、古桥上部结构建筑技术完整的系列优势,以及文化传统、文化传说的优势。目前,在系列申遗中,2009年9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2012年11月,“闽浙木拱廊桥”入选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江南古镇的桥,从整体系列情况看,具有极大的文化遗产价值,应当努力申报,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系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