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旅游趋势已由传统观光游向休闲体验游过渡。保护好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可以为振兴地方经济与地方文化发挥积极作用。[53]文化是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灵魂,发展遗产旅游就是充分挖掘“旅游+文化遗产”的效应,既能保护文化遗产,又能让旅游者充分感知历史遗产文化的内涵。
江南古镇有很多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保护得比较完整的古镇,其建筑、市镇的架构及居民的生活方式,都能反映当地一直延续的市镇风格,留下追踪人物、事件和年代的线索,成为吸引旅游者强有力的刺激物。但从目前江南古镇旅游发展的情况看,一些古镇并没有凸显遗产旅游的巨大价值。如不少古镇在营销定位时,只在江南水乡上做文章,或者争夺谁是江南第一水乡,却忽略了遗产旅游的文化定位与魅力。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形成的遗产旅游产品,可以增加旅游地的价值体验和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是特殊内蕴及技艺等信息,不随物质损毁而消亡,因此可以通过依附一定的实体即新建的物质载体进行重新表达,从而得以再生和创造。通过遗产旅游开发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一定方式加以发扬、展示和宣传,旅游收入也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发展遗产旅游有助于促进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是一对矛盾。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要求对文化和自然两种遗产都予以保护。1985年,我国政府批准了这项公约,显示出对这些遗产的高度重视。无论是强调保护自然遗产,还是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都是在强调保护世界遗产地的整体旅游环境,维护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形象。我们强调旅游保护意识,并不是反对旅游开发,只是反对那些不遵循客观规律、急功近利的开发,反对那些不惜牺牲环境、牺牲珍贵旅游资源、牺牲世界遗产地整体形象的破坏性开发。[54]
但是如果认为遗产保护就是把文化遗产当作历史“木乃伊”展示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把历史文化遗产看作古董,强调原样保存,不做合理利用;另一种则是肆意践踏,破坏无度,甚至以假古董冒充。苏州的锦溪古镇、千灯古镇等在没有受到破坏之前,是具有很大保护价值的古镇,后来由于盲目追求发展旅游破坏了古镇的文脉,现在又重新进行保护,这就是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发展旅游关系的教训。但强调把抢救、保护放在首位,并不是否定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保护文物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实践证明,合理、适度、有序的开发利用,不仅不会妨碍保护,反而有利于保护,是一种积极的保护。[55]
把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放在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领域对待,有助于运用遗产旅游的规律处理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的关系,方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顾遗产旅游的规律,置遗产保护于不顾,操之过急、急功近利甚至杀鸡取卵,都是对遗产旅游的破坏与糟蹋。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考虑古镇环境容量的制约,过度的旅游开发不可避免会产生负效应,甚至出现“观光公害”问题。[56]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会造成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或低水平开发,并带来旅游市场的混乱,严重影响到遗产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在遗产地伐木、采石、偷猎、开矿等行为也时常发生。[57]而文化遗产一旦遭受破坏,重新进行保护所花费的交易成本高昂,且很多历史遗迹可能遭受永久性破坏,难以复原。
(三)发展遗产旅游有助于江南古镇旅游转型升级
宋瑞将古镇(村)的旅游开发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探索发展阶段,其时间跨度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发展旅游的古镇(村)数量不多;各古镇(村)旅游接待的规模小,增长快速;管理上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外来资本介入较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尚未显现。第二阶段为高速发展阶段,其时间跨度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受示范效应的影响,开发旅游的古镇(村)越来越多,并且形成一些品牌性的古镇(村),如以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以世界遗产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中古民居,等等。在管理体制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随着旅游的发展,各种社会关系矛盾也开始显现。第三阶段为持续发展阶段,其时间跨度为进入21世纪以来至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发或拟开发旅游的古镇(村)数量增加;古镇(村)旅游接待人数持续增长;各种管理模式自身发生变化;可持续发展、物质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保护、利益相关者、社区受益等观念受到重视。[58]
江南古镇的旅游开发也具有类似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管理模式自身发生着变化,政府主导模式格局被打破。一些古镇开始尝试旅游开发的市场化运作,发展了诸如企业主导、居民主导或居民参与、边界混合的中间组织模式。一大批江南古镇都在谋求旅游转型发展,这些古镇深挖文化内涵,创新文化旅游项目,走文化转型之路,如文化创意产业的构建、四季周庄、昆曲艺术等文化项目的创建与展示等,为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发展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59]
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古镇纷纷发展创意产业嫁接遗产旅游,使得江南古镇的遗产旅游出现崭新局面。在未来“旅游+”的思路下,开发深层的文化资源,并把文化资源、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古镇旅游发展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注释】
[1]沈约在《法王寺碑》有“临朝夕之濬池,带长洲之茂苑”之句。
[2]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250-1850.
[3]易富贤.黔中郡郡治在黔城不在沅陵[J].怀化社会科学,2010(1).
[4]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对此,明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注释:“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
[6]姜涛.清代江南省分治问题——立足于《清实录》的考察[J].清史研究,2009(2):15.
[7]姜涛.清代江南省分治问题——立足于《清实录》的考察[J].清史研究,2009(2):21.
[8]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
[9]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10]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 辽宋金元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464.
[11]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刘森林.江南市镇:建筑艺术人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3]单之蔷.“江南”是怎样炼成的[J].中国国家地理,2007(3):12-15.
[14]全汉升.中国庙市之史的考察[J].食货,1934(民国二十三年),1(2).
[15]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6]邓亦兵.清代前期的市镇[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3):34.
[17]邓亦兵.清代前期的市镇[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3):26-27.
[18]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9]李海平.江南市镇旅游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0]卞显红,等.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21]程志勇.古镇旅游动机及旅游开发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与建设部.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和评价办法(讨论稿)[EB/OL].(2008-04-24)[2016-02-18].http://www.mohurd.gov.cn/zxydt/200804/t20080424_162818.html.
[23]此表系作者根据刘森林的《江南市镇:建筑艺术人文》一书相关内容整理,见刘森林.江南市镇:建筑艺术人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4]刘森林.江南市镇:建筑艺术人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www.xing528.com)
[25][西]萨尔瓦多·穆尼奥斯·比尼亚斯.当代保护理论[M].张鹏,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34.
[26]阮仪三,李浈,林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0.
[27]1968年,加勒特·哈丁在期刊《科学》发表、延伸了这个概念,称其为“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见Hardin G.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1968,162(13):243-253.
[28]张烁.从“反公地悲剧”到《困局经济学》——赫勒“反公地悲剧”理论研究的脉络[J].北大法律评论,2013(1):159-172.
[29]李珍刚,叶良海.公共治理中的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基于困局经济学的视角分析[J].财经论丛,2016(3):96.
[30]李珍刚,叶良海.公共治理中的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基于困局经济学的视角分析[J].财经论丛,2016(3):96.
[31]丛桂芹.价值建构与阐释:基于传播理念的文化遗产保护[D].北京:清华大学,2013.
[32]陈同滨.基于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N].中国文化报,2011-10-12.
[33][西]萨尔瓦多·穆尼奥斯·比尼亚斯.当代保护理论[M].张鹏,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41.
[34]《江苏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组.江苏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1.
[35][西]萨尔瓦多·穆尼奥斯·比尼亚斯.当代保护理论[M].张鹏,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45.
[36]阮仪三,李浈,林林.江南古镇: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0.
[37]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85.
[38]严国泰.历史城镇旅游规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101.
[39]阮仪三,袁菲.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8(5):59.
[40][西]萨尔瓦多·穆尼奥斯·比尼亚斯.当代保护理论[M].张鹏,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32-33.
[41][美]Dallen J.Timothy.文化遗产与旅游[M].孙业红,等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42]刘庆余,弭宁,张立明.遗产旅游的概念与内涵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1):75.
[43][美]Dallen J.Timothy.文化遗产与旅游[M].孙业红,等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4.
[44]刘庆余,弭宁,张立明.遗产旅游的概念与内涵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8(1):75.
[45][美]Dallen J.Timothy.文化遗产与旅游[M].孙业红,等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4.
[46]张苗荧.“旅游+”打造中国旅游升级版[N].中国旅游报,2015-09-14.
[47]卞显红,等.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59.
[48]张苗荧.“旅游+”打造中国旅游升级版[N].中国旅游报,2015-09-14.
[49]张苗荧.“旅游+”打造中国旅游升级版[N].中国旅游报,2015-09-14.
[50]钟晓生.非物质遗产档案与非物质遗产保护[J].浙江档案,2013(5):56.
[51]郭菁.文化遗产地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以江南六大水乡联合申遗为例[J].旅游学研究,2007(00):72.
[52]梁雪松.遗产廊道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战略研究——以丝绸之路中国段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5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
[54]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74.
[55]谭白芙.文物与旅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25.
[56]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87.
[57]谭白芙.文物与旅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69.
[58]宋瑞.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古镇村旅游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3-45.
[59]卞显红,等.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