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64年《威尼斯宪章》把人类的价值确立为遗产认知的基础,奠定了文化遗产现代保护运动的基础和原则,此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中,有关遗产价值的问题一直是核心内容,价值多元性的概念也随着认识的深化而逐渐被纳入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这一方面,体现在对遗产概念的认识不断扩展,陆续提出了诸如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乡土建筑遗产、工业遗产、20世纪遗产、海洋遗产、农业遗产等不同的遗产类型上;另一方面,有关遗产地社区在保护遗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得到认可,因此在保护上也将地区传统考虑在内。此外,针对过去只重视物质遗产保护的认识和行为偏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研究与保护也被整合进遗产内涵之中,使得遗产保护越来越成为整体的社会文化工程。[31]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其保护的认识、技能和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遗产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分散分布的历史建筑之外,出现了四种与历史建筑群体有关的遗产类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街。[32]这四种城市文化遗产类型的表现形式有所区别:历史文化名城表现为城市辖区内综合类型的历史文化遗存集合体;历史文化名镇表现为小城镇中由历史建筑群及其相关环境构成的具有一定界域的实体;历史文化街区表现为位于现代城市之中、由历史建筑群及其相关环境构成的、具有一定域界的片区实体;历史文化名街表现为以街道为主干分布历史建筑的带状实体。
江南古镇的文化遗产类型主要属于历史文化名镇,当然也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文化名街。其实,我们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价值判断,不光是由历史建筑群及其相关环境构成的具有一定界域的实体所彰显的价值,还应该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及一系列的文化符号系统。作为遗产,被保护对象的事物一定会在其具体表象之外,通过成为皮尔斯意义上的象征物、指示符号或图像符号而获得某种抽象化的意义。[33]古镇是一种多要素继承的文化表征,代表整个市镇形象的象征性符号系统,包括有形的建筑艺术、民间美术、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无形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及老地名、老掌故、老故事等。[34]
而且,江南古镇的遗产价值,更多在于其文化意义。一个对象可以有很多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意义都有助于其成为一个保护对象。在对象的意义网络中,能否成为保护对象,取决于是否具有以下四种意义,即高文化的意义、群体识别性的意义、思想性的意义及情感的意义。[35]江南古镇的高文化意义在于,其历史的部分描述了在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都远离现代人的文化规则,从而包括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及语言史等学科所研究的内容。江南水乡民居及其聚落形态最直接地反映出各个时期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与经济体制、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无疑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36]例如,江南古镇的院宅以木结构厅堂式住宅为多,住宅布局里天井、穿堂、院落、水池都是必备要素,这与江南潮湿的气候有关,也与水文化有关,其厅堂的主次、前后的序位、主客的区分、主仆的隔离、男女的差别,都是某个时代伦理思想及意识形态的反映。对历史学、建筑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来说,都具有巨大的高文化意义。
正如张松所述,一个城市能否形成旅游卖点,与它的文化特征有重大的关系,而文物古迹正是构成其特征的重要部分。文物古迹遍布历史线索,人们通过这些线索去探究过去,寻找与未来的连接点:(www.xing528.com)
举凡湖山、建筑以至文物古迹,在许多国家都是游客必到之处。古迹的邻里环境、建筑基地、砖石材料、屋顶门窗,等等,都是保护的重点,也是参观的对象。古迹的全貌和细节,特别是碑文、匾额、对联、香炉、神像,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也深受游人的欢迎。准确地说,古迹反映当地的城市风格,更留下追踪人物、事件和年代的线索。依据古迹的分布,我们也可从中推论个别时期的社会关系。另外,古迹的建筑形式也显现不同时代的设计思潮,并且从凭吊的过程中,引发内心的反省和深思,或缅怀幽幽古意,或激励壮志,或追悔错误,或陶冶性情,或凝铸族魂。[37]
随着时间流逝,历史文化遗产的新奇性日益增大,对游客的吸引力日益增大,这是由时间间距造成的。时间并不能消除我们对历史真实的把握,相反,它可以淡化功利,让我们穿越时间去触摸过去的真实。随着历史的演变与地域发展的变迁,遗产地的历史文化特质日显突出,往往对异域的居民更有吸引力,因此它的异地性观光与暂时性居住的特征也非常突出。[38]
阮仪三将江南古镇的这种遗产价值归纳为古色古香。“古色”是指古镇的外部观感应当具有历史和地域特色,“古香”则是反映人们从中获得的精神体验,水乡城镇的保护应当在精心维系水乡城镇空间环境的同时,使物质环境中蕴含的文化底蕴绽现出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生命力,形成物质环境留存、社会网络维系、无形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江南水乡文化空间整体性保护,在“古色”与“古香”的统一中体现城镇发展的历史真实性。[39]在倡导全域旅游的今天,古镇文化不仅是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所追求的一种情境,也是当地原住民所依恋的一种精神与情感的记忆与传承,故具有寄托乡愁、留住乡愁的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