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原产于美洲中部,15世纪末欧洲人发现新大陆,把番薯等农作物带到欧亚各国。葡萄牙、西班牙人将它传到非洲、印度、印尼和菲律宾等地,再传到我国。据《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薯蔓由福建长乐县商人陈振龙从吕宋带回。而徐光启则是最早把番薯从岭南引种至长江流域的人。到清中期,番薯已在全国普遍推广种植,成为民间的主食之一。
宁海番薯种传入,一说是毛屿与杨氏于清乾隆八年(1743)携薯种从福建前来。又有光绪《宁海县志·物产》载,“吴都赋食葛香茅注,何曰:今闽中番薯疑即古所谓食葛,或谓其种自番来,故名。瘠土可种,其实在本,生熟皆可食。万历间闽中始有,今乡村山地广种之。”
许家山村的番薯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种植了,因番薯耐旱,不用浇灌,贫民多以此为粮。番薯的种植有以下几项操作步骤。
第一项是藏番薯种。在农历十一月的时候,将地里成熟的番薯挖出来,拣个头适中的长形番薯,拿到事先挖好的番薯种洞里储藏。
第二项是培育番薯苗。首先选好一块沃土深翻一遍,将大泥块敲碎成粉状。做好番薯塘苗床,如长方形菜埂一样。将干燥的牛粪或猪粪铺在苗床上,再放上焦泥灰。清明前一个月孵种。将番薯种从洞中取出来,一个一个均匀地排列在苗床上,然后在上面覆盖焦泥灰。有条件的可再铺畜厩肥,斜着盖上稻草或茅草,使其不漏水,以达到防潮保温的效果。现在时兴用稻草铺好后,平整覆上尼龙膜保温育苗。(www.xing528.com)
第三项是牛耕番薯垄(俗称番薯棱)。番薯棱像瓦楞一样,用牛耕成。长度随地而做,高度30至40厘米,宽度50至60厘米。在做番薯棱时破行,放上畜厩肥,然后做好番薯棱。
第四项是扦插番薯(俗称压番薯)。从番薯塘苗床中剪来扮芽,大多数是苗床剪来扦插成的苗圃藤,俗称“横藤”。下雨天时扦插,用大拇指与食指捏紧藤苗,以斜形扦插,扦插完后揿压一下即可。
第五项是管理。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当番薯苗长到15至20厘米时,村民称之为“观音坐”。这时就要用牛耕番薯棱进行松土,然后除草,施肥。等番薯藤长到50至60厘米时,又要松土加垄,俗称“抢番薯”,也用牛耕地,通过将土甩到两边进行加垄。之后翻藤两三次,使藤蔓节下不生小番薯,让营养集中在根部的番薯上。同时,翻藤能增加光照,增加产量。
第六项是挖番薯。农历十一月左右是挖番薯的时节。首先要割掉番薯藤,露出番薯株头,用牛耕地,一只只番薯就会露在地面上,五棱番薯并成一棱后,进行大小分拣,担运回家储藏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