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略说:无为无事秘籍

老子略说:无为无事秘籍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罪以免”并不是说因果就不存在了,大家回去好好看看前一篇文章《老子略说68——不如此道》!)佛光禅师回答他说,佛从无为来,又向无为去。无为,是大道的一大体性、特征。无为之为,无事之事,天下罕有见此者。一如大道的无为无事,天下少有人见到。——无为之后就可以无不为。若能体味无为、无事、无味的世界,那么不管大事小事多味少味,好事坏事,亲事怨事,均能以大道的无为之德以对。

老子略说:无为无事秘籍

道之尊,德之贵,远胜天子三公。因为大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求以得”,可求、可修、可得的。而且悟道得道之后,可以“有罪以免”,这是多么值得追求啊!——“有罪以免”并不是说因果就不存在了,大家回去好好看看前一篇文章《老子略说68——不如此道》!修道求道,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具体该怎么求道修道呢?

太上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里接着说: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要“为”的就是“无为”!修道求道,无为最上!

关于“无为”,本已不必解释。突然想起佛门里一则著名的公案,录于此,看大伙儿有没一悟?

唐顺宗李诵有一次问白居易皈依师父佛光如满禅师,佛从哪里来?佛涅槃后又去了哪儿?佛既然讲常住,佛现在又在哪儿呢?(“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佛光禅师回答他说,佛从无为来,又向无为去。佛陀的法身与虚空合一,常住,是因为无心,所以佛陀住在无心处。有念归入无念,有住归入无住。佛陀来人间是为众生而来,佛陀入涅槃也是为众生而入涅槃。聪明如皇上您,不该有这样的疑问啊!(“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佛光禅师用“无为”来解释佛陀的来去,顺宗皇帝亦非泛泛之辈,追问佛光禅师说,佛陀不是出生在释迦族的王宫吗?他“死”(涅槃)时就在双林呀。怎么能说佛陀从无为来,又从无为灭呢?他明明是从王宫来,从双林灭嘛!佛陀住世说法四十九年,却又说佛无说法。这不是自打嘴巴吗?你看山河湖海,天地日月,时间到了终究也会灭亡,谁说世间无生灭呢?谁说佛陀无生灭呢?这些疑问,禅师倒是给我说说吧!(“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佛光禅师回答说,佛体本来就无为呀,只是我们迷情的凡夫妄加分别而已。佛陀的法身与虚空合一,虚空没有生灭,佛陀的法身也就没有生灭。有佛缘,佛陀就在世间,无佛缘,佛陀就见不到。福德因缘具足者,能碰到佛陀住世,福德因缘薄弱者,出生时佛陀早已涅槃。其实佛陀的法身如虚空,若有佛缘有智慧,佛陀处处都在,好比虚空无处不在。佛陀在在处处,无所不在,一直在度化着众生呢,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无处不在,普照八方。佛陀的法身,非常非断,非生非灭。就这么说吧,佛陀生亦未曾生,灭也未曾灭。若我们凡夫还没发“了见无心无为之妙”,用言语自然无法说清楚。(“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哪怕尊贵如帝王,因为“有心”,看到的就是“有”的世界,自然有生有灭。悟道了的禅师,因为“无心”,看到的就是“无”的世界,自然无生无灭。有的世界,用佛法来说,那是佛陀的应身。无的世界,才是佛陀的法身。无心才是禅心,无才是道。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

无为,是大道的一大体性、特征。修道,要做的效法大道的无为,这就是“为无为”。修道的下手处,就是要从事无事的事儿。说起来有点儿绕,但“事无事”就是最高级、最简单的修道的下手功夫。当年李老曾经跟我讲过,八仙之首的李铁拐练功,就是整天一条腿站着,练习一个极其高级的功法——独立守神。我笑问李老,独立守神我也会呀,我只练矮了,没练拐了。他怎么那么先进,一练就练拐了呢?李老说,铁拐李的练法最先进,是老君亲自教他的三个字:“事无事”。(www.xing528.com)

“事无事”,就是不想事。这真是高级无比的先进功法!

无为之为,无事之事,天下罕有见此者。一如大道的无为无事,天下少有人见到。太上在前面提到“无为,而无不为”,修道若能无为,就可以让身心彻底解放,“无不为”。如王阳明先生修道的山洞上的对联所说:“三载栖迟,洞古山深含至乐;一宵觉悟,文经武纬是全才”。——无为之后就可以无不为。

我们普通人因为不懂秉着大道自然无为来体味宇宙人生,所以总贪“有”,造作妄为。无法体味“无”之“味”,殊为可惜。著名艺术家李叔同先生出家后,生活十分简朴。有一次他的学生夏丏尊去拜见老师弘一大师,见弘一大师正在吃一碗黑乎乎的咸菜,夏丏尊先生心疼地问弘一大师,难道不觉得太咸了吗?大师轻轻说了一句:“咸有咸的味道!”接着倒了一碗白开水就喝。夏丏尊问大师没有茶叶吗?这样天天喝白开水不觉得太淡吗?大师又是轻轻说一句:“淡有淡的味道!”——弘一大师,咸淡皆有味,这就是禅味!这就是“味无味”!我的《等一朵莲开·天涯》中的那句“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就是出典于此,这种“味无味”的觉悟者的境界让人神往啊!

若能体味无为、无事、无味的世界,那么不管大事小事多味少味,好事坏事,亲事怨事,均能以大道的无为之德以对。大由小起,多从少来,多大的冤,多少的怨,其实都是“因缘”而已,均以无为无事之大道上德对待就好。这就是“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能时时提醒自己这样待人处事,就是在修大道了。人我一如,怨亲平等,大家都“为无为,事无事”,当下便是极乐。

当然,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很难。怎么办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先从容易做的做起,先从小事做起吧。体证虚无大道如果太难,那就从折腾自己的身体开始,从自己细微的思想行为修正做起,毕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的所谓难事大事,说白了就是从无数个相对容易做的易事小事做起来的。好比修建青藏公路这件大事难事,就是诸多不知名的工人、解放军将士们,没日没夜地从一块块的石头一袋一袋的水泥沙土做起。同理,要修大道,也得从细微的心地上下功夫,积善积德,谦恭谦和,久久用功,自然有豁然开朗的一天。因为深明这些道理,历史上悟道了的圣人,始终把自己放空,不以自己为大,反而能成其大;不以自己修大道有啥了不起,反而成就大道。故曰:“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个道理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轻易夸下海口许山诺海的人,肩膀拍得山响,这类人往往吹大牛可以,兑现自己的诺言就难了。而行事不瞻前顾后衡量轻重,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不懂得积蓄力量,留到最后攻克难关,把精力耗在太多简单易做的事儿上,未来遇到难事就力不从心,先享了轻易的福,以后少不了多一些劫难的事儿。太上这句“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真是看穿了人心啊!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正因为深明人性的弱点,圣人才常常“知其白,守其黑”,知易守难,把看上去容易的事儿当大事、难事来准备来处理,当然终无难处了。好比生活中,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看似是小事、易事,若不能把这当成难事、大事,当成“犹难之”的人生功课来做,遇到一个不顺心就会做不下去。同样,把看似简单地给人信心给人希望,当成一件难事、大事来做,时时不忘初心,砥砺行之,那么和谐社会、人性的伟大复兴也就“终无难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