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在讲“道之动用”时,引用了“进道若退”来解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进道若退”,是与大道之体用相合的自然表现。我们来看《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这些话,大家耳熟能详。上士,是上上根器的人,这样的人慧根极好,后天的聪明才智或许不如普通聪明人那样彰显出来,但是他们天性纯良,如浑金璞玉般没被杂染。虽然大道无形无象,不可听闻触摸,但是上上根器的人一旦听经闻法,必能从心底与之共鸣,生起内在的智慧,光明洞达,因此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躬身践行,知行合一。就如六祖慧能大师,听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就是根器中等的人,这些人天性大都未失,亦好亦孬。听闻大道,时信时疑,多有“聪明人”的观望态度,套用现在网络术语,多半是“吃瓜群众”。若非重病缠身或遭遇大的挫折,他们难以勇猛精进。平时也算好道之徒,但是不能全身心投入,总是若行若止,无法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所以哪怕得遇明师,也会因为自己的种种顾虑而失之交臂。想起来了就整一把,惰性来了就找借口“先忙别的”。修道这么需要持之以恒的事业,在中士那里若有若无,有时重要有时不重要。这就是“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则是像胡涂医这样下下根器的人了。下士慧根差,由于过往种种业力的牵引,天性被埋没,不知道要修道养德而背道而驰。哪怕不知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今生得遇明师了,还是无法生起信心。甚至会在明师们给他讲大道之理时,他们会嗤之以鼻,哈哈大笑这玩意儿是假的。当然,大道至简至易,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若不惹这类人笑话,也似乎不足以算是大道了。这就是“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有鉴于上士、中士、下士闻道的“反应”不同,老子“故建言有之”,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
上士明道之后,懂得与道相合,内敛隐忍,家国万里,深藏功名。对世间万事,一目了然,而又愿意当傻子,听任其发展,仿佛吃瓜群众,too young,too simple。仿佛自己本来就啥也不懂,愚昧无知。这就是“明道若昧”。当然,如果大道真的“存在”,它也是超光速运行的。光速才是可见光,超过光速的就不见得是我们人类肉眼可见的光了。所以明了大道,多半也知其“若昧”——好像是宇宙黑洞,不像是“肉眼可见的那种光明”的光明——这就是“明道若昧”。所以黑暗里其实有无量的光明啊!(参阅《问道中医》关于“阴阳他说”的系列文章)
中士天性半斤八两,良心没全被狗吃掉。听闻大道之后,若能时时被鞭策,也能懂得进德修道。这些根器中等的人,由于内心起伏不断,修道路上也起起伏伏,如逆水行舟,有进有退。若是到了某一个阶段,进步了更像退步了一样,那时就懂得无为、不争的重要性了,默默潜修,继续勇猛精进就可望窥见大道了。过了这一阶段,会表现得更加自然、无为、“不敢为天下先”,仿佛退步得厉害一样。也许退去的是七情六欲机智狡诈,变得愚钝、“厚道”起来了。这就是“进道若退”(《老子略说47——道之动用》)。(www.xing528.com)
下士嘛,就跟胡涂医一样,明明大道至简至易,“大道甚夷”,而下士们偏偏要往复杂处折腾。本来当下承担,转身即是,却非要整出一套又一套的“套路”来挡住自己进德修道。这就是“夷道若颣”。
老子接着说,“上德若谷”!“上德”“玄德”,深矣远矣,不可测度。(参阅《老子略说43——玄德不德》)若要勉强形容,就如当时传《道德经》所在地函谷关一样吧,犹如空谷,只见天险不见其德。而明道之人,悠悠大道,真相大白!知“道”之要妙而反观内察,重内而轻外,重实而轻表,不慕虚荣,甘心忍辱,安住无生法忍。这也是上德的表现,叫作“大白若辱”。此外,有上德之人,懂得处柔处下,谦虚谨慎,总觉得自己还需要更多地熏习大道,去除习气,能时时看到自己有不足之处。故曰“广德若不足”。大德之人,懂得在修道路上建功立业,进德建德,修道弘道。这自然要舍弃人间的机智狡诈以及一些功名利禄,他们要的是积功累德、厚积薄发。哪怕在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偷懒不去建世间功业,那也无所谓。管它东南西北风,我但求千秋道业!这些品质纯良、本质纯真的人,真诚不妄,心内坦荡,随方就圆,随缘应化,无可无不可。这就是“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上德之人,大大方方,无棱无角。仿佛我们所处的星球,古人说“天圆地方”,在太空中放眼望去我们广袤无边的地球原来是圆的。故曰“大方无隅”。修道之人,当然应该大气磅礴,不要计较眼前的小小功夫。哪怕有万般神通,也要知道这些不过是小术而已。要做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勤而行之,终将成就大道。此之谓“大器晚成”。
大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盖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道无处不在,“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希声无形,而又无处不在,不可名状。如此虚无缥缈不可描述不可触摸,难怪下士要“大笑之”了。大道本来就没有名字,老子“强字之曰道”,物在道中,道在物中。这就是“道隐无名”。那么这个处处都在而又处处见不到听不到摸不着的大道,要怎样体察到它呢?只有那些能够放下万缘,善于把人间万缘放下、“抵押”出去的人,才能“贷”到大道这笔巨款。实在没办法,就只能通过一些善巧方便,假借经典与明师指点,勇猛精进才能成就大道了。故曰:“夫唯道?善贷且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