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文章《老子略说42——道德非道》里,胡涂医讲到“上德,因为合于至道,所以表现出来就是自然无为的大道德性、功用”。看大家的评论回复,似乎没什么人去深入领悟“德”是啥。这篇文章再唠叨几句。
上德、玄德、广德,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提到。比如在《道德经》第十章,太上说:“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参阅《老子略说14——修真要旨》)在第五十一章,老子再一次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在第四十一章里,太上还说:“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第六十五章里,太上还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这篇文章就谈谈玄德,顺便略说一下《老子》第六十五章或其他相关章节,说到哪儿算哪儿吧。请看第六十五章全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世人误解老子最深的,恐怕是这一章了。因为从文字上看,老子似乎在提倡“愚民政策”。白纸黑字写着“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仿佛在教统治者不能让老百姓变得太高明知道太多事儿,而要让他们糊糊涂涂变得笨笨的才好统治。作为一位深明大道证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过来人,老子哪能这么教人呢!老子其实是在说,上古时候的那些已经深明大道的圣者,他们懂得效法大道的无为、素朴、无染无着之性,施无为纯厚之政。不教老百姓机智狡诈、侥幸显摆,而将他们引导、教育得真诚无妄,返璞还淳,大智若愚。这就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大道性体,无形无象,不染不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若有任何一丝执念,即无法合于至道。“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自然无为,是道之至尊所在,德之至贵所在!所以“古之善为道者”,他们“非以明民”——他们不以机智巧诈化民,而是以身证道,任运自然,化万民于无形无象之中,安享厚德淳风。这个“将以愚之”的“愚”,也是老子在前面说到的“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的“愚”(参阅《老子略说24——绝学无忧》)。
如果治国者自以为是,用有为法治国,不以至道、上德行化,而以机智狡诈欺哄老百姓,老百姓也就必定以同样的机智狡诈相欺,如此这般,上下欺诈,国纲伦理乖张,害国害民就是必然的了。所以若以机智狡诈治国,自然就是国贼;不以机智狡诈治国,就是国民之大幸了。故曰“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www.xing528.com)
古之善为道者,身心合于至道,自然真诚,表现出来在世间法上就能够“和其光,同其尘”,不背道而驰,不忤逆于理,韬光养晦,为无为,事无事。天下哪有不太平之理呢!这就是国之福。不明至道者,断然做不到,所以就显得太有为,民众也就变得更机智狡诈。这样的做法自然就是国之贼了。机智狡诈治国,与非机智狡诈治国,知道此两者就可以检验、稽查治国平天下是否合道了。故曰“知此两者亦稽式”。
治国如此,修道亦然!至道、玄德,老子反复叮咛,可惜我们并非上上根器的载道之器,无法直下承担。我们学了太多见解学识,声闻缘觉,以为自己很懂了,恰恰不懂放下身心,转身接纳太上言教……所以老子教人要以一个“损”字来受持。若能万法不用,就像圣人治国般,自然无为,和光同尘,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处,喝断心识,何愁至道不明!太上教人“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彼时,玄德不求而自显。玄德亦不德,是以有德。入甚深禅定,亦需“以至于无为”才行。无为,就是一任自然,不假造作,毫无伎俩。不是对境不起心,而是“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老子的这个“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与后世佛门的一代宗师慧能六祖的教法异曲同工。当年有一位卧轮禅师修行精进,用功时能把杂念妄心压住。他写了一首偈语以表明自己的修为境界:“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慧能六祖知道卧轮禅师还太“有为”,为了救度他合于至道。六祖说偈曰:“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卧轮禅师言下大悟!卧轮何其有幸,得遇如此眼明手快的明师!无为,是于心上不染着。无为,是于念上离诸境。犹如鹰击长空,不留痕迹。亦如明镜照映,物来不拒,物去不留,一任自然。我读《六祖法宝坛经》,常常觉得六祖所教,老子早就教了。这两位了不起的中国人啊,留下来的经典还是用咱们的母语写的,不深入拜读,枉为中国人了!前阵子有位网友特别精进,在读宗萨仁波切的英文书籍,这对修道自然有所助益,但是人身难得,已经过了大半辈子的人生了,如此声闻缘觉追求下去,何日能悟道呢!我真想建议她把那些英文书籍扔了,把未经翻译的祖宗经典好好读读。
既然明白了不以智治国,不以伎俩修道,就该放下执着,谨遵真常清静之体性,无视无闻,以自然为宗,以一个“损”字放下为用。损去、放下一切强为,则玄德自然回归。故曰“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一句本来不用再解释了,上一篇《老子略说42——道德非道》讲第三十八章的“上德”已讲完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玄德之深之远,在于不着行迹,不可测度。甚至连“玄德”二字,亦是勉强形容而已。“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有为的积功累行,固然不可,不积功累德以为玄德会自来,更是不可得也。故曰“与物反矣”。诚如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动。”就像高明的人士能够跳出窠臼用逆反思维解决难题一样,高明的修道方法,一定不是人们以为的那么繁杂的,而是简易无多语,唯一个“损”字或“反”字即够的。“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样用功,才能最终归顺于大道。故曰“然后乃至大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