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略说篇:绝学无忧

老子略说篇:绝学无忧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一篇文章《老子略说23——见素抱朴》的评论里,网友金银薄荷先生问:每每读到这里“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想把下一章的“绝学无忧”也放在这里连上,变成“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样就与“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三相对应了。老子所讲的“绝学无忧”,是悟道后的境界以及悟道后所表现出来的“没文化”。这就是“绝学无忧”。

老子略说篇:绝学无忧

在上一篇文章《老子略说23——见素抱朴》的评论里,网友金银薄荷先生问:

每每读到这里“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想把下一章的“绝学无忧”也放在这里连上,变成“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另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样就与“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三三相对应了。不知我理解可对?

胡涂医这样回复他:

确实如此!有一些版本就是把“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连在一起,也说得通。不过如果深入了解老子的思想,还是把最后一句断开为佳。“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说的是由于“为文不足”干脆提个“大概思路”。而“绝学无忧”描述的是悟道后的“境界”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日常修养:“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这一篇文章,我就这个问题串讲一下《老子》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所讲的“绝学无忧”,是悟道后的境界以及悟道后所表现出来的“没文化”。这与《道德经》后面所讲的“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的说法一脉相承。“绝学”不是不要去学习任何东西了,而是不执着于任何学问。在佛学里,悟道了的大罗汉被称为“无生”(也叫“杀贼”“应供”),佛学里说这些悟道了的阿罗汉们的果位是“无学果”,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明道了,任何疑惑都已冰释,任何难题都已经解决,人生百事均看透透,每个当下都无忧无虑。这就是“绝学无忧”。绝学无忧,是明道之后的自然表现。不是说明道之后不必再学习任何东西,而是不再执着于任何东西,也不是说明道之后啥都会了都不用学了!好比明道之前,你不会开车,明道之后照样不会开车!只是假如你需要学开车的话学起来会比之前更快更容易而已。“绝学”,非执着于某一学问,毕竟任何一门单一的学问都是以管窥天,焉能明了天地之大奥!“绝学”,是放下对于一切学问的执着,放下虚妄不实之“知识”、推理等杂乱心,持守大道之清净性体,因此能光明朗发,智慧寂照,无忧无虑。故曰:“绝学无忧。”

一个人悟道之后,其“绝学无忧”的境界自然出来,那时待人接物,不再会有造作的唯唯诺诺或阿谀奉承,“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或“唯”或“阿”,虽都出自于口,仿佛相去不远,但是在明道者心中已无此造作之念。他们或许还有悟道前的习气在,但是已经懂得口说好话,出口以谦让柔和应人,存心以正念活在当下!他们善恶两不思量,一任自然。故曰:“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明道之人,唯道是从,真理在手,无法将就苟且。但是,不管你怎么明道悟道,日子还是要过的。坐地铁照样得买票,下馆子照样得买单,虽然你的境界早已“绝学无忧”,放下了执着,可是活在世间,该咋整还得咋整!明道之人,不会表现得神奇怪异,而是“和其光,同其尘”,表面上看与常人没啥区别,外现凡夫相,内秘圣者行。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www.xing528.com)

悟道的人,绝学无忧,但还是如普通人一样过日子。没有悟道的你我呢,则会沉溺于无明妄想之中。凡夫的心中,杂念如杂草,一片荒芜,未明天心何在。故曰:“荒兮,其未央哉。”普通大众,总是这样荒兮未央,迷恋于妄想欲乐,熙熙攘攘,执妄为真。把祭祀所剩下的“太牢”(即祭祀用的全牛全猪全羊等动物)当满汉全席来享用,以为那就是最高级的享受了,仿佛春天到了去野外登山玩花赏草般让人心旷神怡,享受世味俗乐。其实这未必健康,也不会是终极的快乐。故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而明道的人呢,与众人还是有区别的。明道的人独爱守持内心的光明,处恬淡虚无之境,心静如水,波澜不惊,如初生婴儿般混混沌沌,心地无为,无忧无虑,不喜不悲。故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这句话也常常被历代注家解释为修道人的身体应该如婴儿般柔软,道家不少门派的修炼方法,尤其是南宗的内丹养生术,能够使习练者保持鹤发童颜青春常驻,其“指导思想”,便是这句“如婴儿之未孩”。其实大道无形,哪能固执于外在的形与相呢!

悟道者与众人的不同,表现在他们唯道是从,不会轻易站队,也不会让人一眼看出他是修行人。所谓“君子不器”,这些悟道者同样不可能被人一眼看出自己“属于”修道者,他们“和光同尘”,既像又不像,无法被轻易归类,这才是他们的高明所在。故曰:“儡儡兮若无所归。”世人若小有成就时都会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很了不起,而悟道者却不会这样,众人爱炫聪明机智,稍微有点儿知识就把自己当专家,这就是“众人皆有余”。而悟道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在人群中藏才隐智,生怕世人知道他们拥有大智慧,这也是他们与众不同的表现,仿佛遗世独立,生怕被人知道被人惦记。故曰:“而我独若遗。”所以他们常常示人以凡夫相、示人以愚笨相,悟道者总表现得心甘愚拙,纯粹素朴。这份“见素抱朴”的修养,哪怕在功名利禄等境界面前,也能让悟道者懂得往后退一步,让利于人,所以难免被精于算计的凡夫大众当傻子般看待。究竟谁才是真傻咱不管,只管守持一份混沌未开般的初心。故曰:“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普通人往往更爱逞能,表现得自己好像很英明神武的样子,而悟道者却要表现得很愚拙很昏庸很不明。常人对大事小事总爱表现得很精明、擅算计,而悟道者却不然,他们表现得无所无谓甚至傻乎乎的。悟道者明白事物各有因缘果报,抱道闷然即可,没必要计较分别。悟道者的内心清明洒脱,哪里会去跟人一般见识呢!所以他们外示愚拙相,内藏菩萨行。故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些悟道了的圣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胸如大海,其品行乐于处下处大,因此容得下千川百流。他们光风霁月,心包太虚,量周法界,不是众人所能测度的。故曰:“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普通大众整天追这逐那,贪多求全。特别是不少女士,衣柜里总少一件衣服,鞋柜里总缺一双鞋子,梳妆台上总缺一些化妆品,厨房里总缺一些碗碟。这就是“众人皆有以”。悟道的人呢,则爱抱残守缺、抱愚守拙,好像无所作为,往往让高明的时髦人士觉得他们顽固不化粗鄙落后。故曰:“而我独顽似鄙。”

悟道者不轻易示人以圣者的面目,他们“和其光,同其尘”,与常人无异。若硬要说他们与常人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常人贪享太牢贪爱世味,执着于“有”;而悟道的人则只爱因天之序,尊道贵德,以万物之母的大道为贵为尊,乐守于“无”。悟道者虽然看似与常人无异,但是他们与道同眠,与道同食,与道同作,每个当下,都在道中。故曰:“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所以,“绝学无忧”还是应该放在这一章才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