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校注前言及工作方法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校注前言及工作方法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對於本書的校注工作,即以《正統道藏》本爲底本,現代標點則參考《中華道藏》本與蒙文通《校理陳景元<老子注>》。校注者所注部分亦小五字號,同時再加括號。由於原書未區分章節,爲讀者便,校注者於每章後特做標示,如“”等。書中校注者所做注解簡短者以文中夾注形式出現,人名、書名及注文較長者皆以脚注做出。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校注前言及工作方法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北宋道士陳景元編撰。陳景元,字太初(一說字太虛),號碧虛子,北宋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生於北宋仁宗天天聖三年(1025年),卒於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享壽七十。

陳景元曾祖父、祖父皆不仕,其父擢進士第,解朐山令,寓居高郵(今江蘇高郵),以疾終。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陳景元拜高郵天慶觀禮崇道大師韓知止爲師,次年試經成爲道士。後游天臺山遇陳摶弟子張無夢,從其學并得《老》、《莊》微旨。此後隱逸於江淮之間,以琴書自娛。神宗時,陳景元赴京師,講《道德經》、《南華經》,引來公卿大夫爭相結識,由此其名漸爲神宗所聞,并賜號“真靖大師”。熙寧五年(1072年),陳景元獻所注《道德經》,也就是本書《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神宗稱善,認爲“剖玄析微,貫穿百氏,厥旨詳備,誠可取也”,并擢升其爲右街都監同簽書教門公事,由此“一時之榮,鮮有其比”。數年後,陳景元欲請辭歸隱,朝廷不允,更加多校書、定禮等諸事,而陳景元也借此整理道教事宜。在此期間,陳景元與公卿大夫交往甚密,如王安石、司馬光等人都有往來。(1)可以説,陳景元憑藉其深厚學識,無論是在道教中,還是當時士大夫階層,都有著廣汎影響。

陳景元一生著述頗豐,計有《藏室纂微》二卷、《南華經章句》七卷、《總章》三卷、《抄義》三卷、《續高士傳》等。本書大致成於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刊於南宋理宗寶祐六年(1258年)。《宋史•藝文志》載有“陳景元《道德注》二卷”,又有“碧雲子《老子道德經藏室纂微》二卷(不知名)”。碧雲子即碧虛子陳景元,此時《老子道德經藏室纂微》尚爲二卷,明代《正統道藏》析其爲十卷,收入洞神部玉訣類。历代注《老》者称引此书众多,蒙文通先生曾說:“唐代道家,頗重成(玄英)、李(榮);而宋代則重陳景元,於徵引者多,可以概見。”(2)足见此书在《老子》注疏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對於此書,南宋道士楊仲庚曾說:“(《道德經藏室纂微篇》)蓋摭諸家注疏之精華,而參以師傳之秘,文義該贍,道物兼明,發揮清靜之宗,丕贊聖神之化。”(見本書序)此書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於陳景元對老子思想進行的創新性解讀和闡釋,同時其中的一些思想端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宋明理學的思想體系構建。首先,陳景元在書中區分了“常道”與“可道”。在解“道,可道,非常道”時,他說:“常道者,自然而然,隨感應變,核物不窮,不可以言傳,不可以智索,但體㝠造化,含光藏暉,無爲而無不爲,默通其極耳”,而“今標道者,已是強名,便屬可道。既云可道,有變有遷,有言有說,是曰教典,何異糟粕”。常道爲體,而可道爲用,“至於仁、義、禮、智、信,皆道之用。用則謂之可道。可道既彰,即非常道”。儒家仁義禮智信五常即是道之用,他後來又說:“君子以無爲自然爲心,道德仁義爲用。”很明顯,陳景元在此力圖匯通道儒,以道爲本,儒家的道德倫理規範則成爲用。這是對唐代以來道教“道本儒末”主張的總結,也是對後世儒道關係的判定。其次,陳景元還將“氣”引入老子思想詮釋中,并與“性”相結合。在解“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時,他說:“夫聖人禀氣純粹,天性高明,內懷真知,萬事自悟,雖能通知而不以知自矜,是德之上也。中下之士,受氣昏濁,屬性剛強,內多機智,而事夸大,實不知道而強辯,飾說以爲知之,是德之病也。”聖人與下士的區別在於所秉受之氣不同。儘管道爲一,但是因秉受之氣不同,人也就出現了差異。這種思想與宋明理學對“天地之性”、“氣質之性”的區分相同,亦可見陳景元與宋儒之間的關係。正如蒙文通先生所說:“及讀碧虛之注,而後知伊洛所論者,碧虛書殆已有之。其異其同,頗可見學術蛻變演進之迹。其有道家言而宋儒未盡抉去,翻爲理學之累者,亦可得而論。皆足見二程之學,於碧虛淵源之相關。”(3)最後,在政治層面,陳景元也創新了老子治國思想。在解“爲無爲,則無不治矣”時,他說:“爲無爲,猶言行無爲之道也。無爲者,謂不越其性分也。性分不越則天理自全,全則所爲皆無爲也。物物無爲,則貴尚貪求之心泯然都忘,故淳風大行,誰云不治。”無爲并非無所作爲,而是不越其性分,也就是不做自己本性之外的事情,本性之内則是需有爲的。這種有爲也就是無爲,即“所爲皆無爲也”。“物物無爲”,則“淳風大行”,天下大治。(4)這無疑是陳景元在宋代主政道教官方事務的經驗總結和創新之處。

對於本書的校注工作,即以《正統道藏》本爲底本,現代標點則參考《中華道藏》本與蒙文通《校理陳景元<老子注>》(5)。書中陳景元注文爲宋體小四字號,《老子》經文爲同號黑體字以示區別。陳氏於每章後皆附簡要解説,以總結前章文意并引出后章内容,此部分皆做宋體小五字號。校注者所注部分亦小五字號,同時再加括號。由於原書未區分章節,爲讀者便,校注者於每章後特做標示,如“(以上第一章)”等。書中校注者所做注解簡短者以文中夾注形式出現,人名、書名及注文較長者皆以脚注做出。陳氏注文中還引用大量前人注解,如《老子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道德真經廣聖義》、《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等多種注本,文中還摘引《老子》、《莊子》、《論語》、《周易》等多種經傳,校注皆標示出處,其中文字如有與本經注不一致者,爲遵循陳書原貌,所異者皆依陳書,不做改正,不出校記。另外,《正統道藏》本用字并不統一,如“於”和“于”、“㝠”和“冥”、“樸”和“朴”、“昇”和“升”、“歛”和“斂”、“汙”和“污”、“兇”和“凶”、“䧟”和“陷”等皆并存,對於此類文字,皆依循底本舊貌,亦不做更改,還請讀者留意。

校注者

二零一五年十月(www.xing528.com)

(1) [元]薛致玄撰:《道德真經藏室纂微開題科文疏》,《正統道藏》第13冊,第730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涵芬樓本。

(2) 蒙文通著:《道書輯校十種》,第710頁,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3) 蒙文通:《古學甄微》,第374頁,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4) 參考尹志華:《北宋道士陳景元的老學思想新探》,《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5) 蒙文通認爲《宋史•藝文志》中《道德注》與《老子道德經藏室纂微》實則一書之原本與修訂本,故其改《正統道藏》本《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爲《道德經注》,可作參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