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上课一开始,张校长就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都看了《资治通鉴》中‘三家分晋’这一段。你们说说,为什么司马光选择的史书从这一个点开始?这说明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呢?这本书有什么价值呢?”
大家思考片刻后,各自阐述自己的意见。
小磊:“这是一本讲管理的书。”
小刚:“这是一本讲礼仪纲纪的书。”
小诚:“这是一本记载历史,留给后人借鉴的书。”
张校长问小诚:“你对小磊和小刚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呢?”
小诚:“小磊讲的话很空,没内容。而小刚只看了司马光的想法,就简单搬用司马光的观点,而没有根据后面的内容做出自己的判断。”
张校长接着讲道:“你们都只讲到了表面。我们中国人是全世界最重视历史记录的民族,特别强调‘以史为鉴’,吸收历史事件的教训来提高自己。因此,各种各样的历史书籍非常丰富。到了司马光的年代(宋朝),为了给皇帝和当朝的大臣提供一个条理和线索,编撰其中最富有历史教训的案例,减去一些不太有代表性的历史资料,于是编撰了本书。这算是一个历史资料的精华整理本,后世备受推崇。《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述史实,往往用追叙和终言总结的手法,说明史实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但书中在叙述历代统治阶级活动的同时,也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阐释、说明、概括等手段,揭示《资治通鉴》这本书的编撰、内容、特点、功用,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这本书,属于讲解式的讲授方式。
【案例2】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片段:
(范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两句话,后一句是承接前一句来的,是对前一句所说的真的猛士的进一步刻画、评价和讴歌。他们有强烈的正义感,又保持清醒的头脑,是为国而哀、为民而痛的“哀痛者”。他们为改造黑暗社会,创造新的生活而战斗,这种战斗是人生的最大幸福。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显示了鲁迅对他们的深刻理解和由衷敬佩。(www.xing528.com)
为什么不用判断句、感叹句,而用疑问句“怎样的”呢?大家想一想。
(停顿,学生发言)
对!这样既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沉重语气,又警醒读者理解“真的猛士”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读这两句,有三个重音:前两个重音就是两个“敢于”,要读出“真的猛士”之“猛”;后一个重音就是“怎样的”,引出读者的深思。
现在,我把这两句再读一遍,请大家细心体会。
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一句,你们认为应该抓住哪些词语,加以重点朗读,比如情感上的重读、语气上的处理、节奏上的变化?
生:“偷生”,语调低沉,节奏缓慢,应读出一种凄惨、悲哀。
生:“已”,是生命的完结,让人心伤。
师:有时候,我们还应关注一些看似平常的虚词,也许更能体会人物的情感。
生:“且”字,读得低沉,还要有一点停顿,表现老人苟且生存,了却残生的心理状态。
生:“矣”,拖长音,表现出亲人离去的无限哀伤。虽然嘴里说过去了,但心中只有更深的哀伤。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从字缝里读出了诗歌的内涵,读出了老人的悲情与哀伤。
这种边读边讲的方式,让学生于阅读中掌握了知识,提升了阅读能力。这就是讲读法的运用。运用讲读法通常有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等模式,如学生当堂阅读教材并配合教师讲述,或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课上阅读教材并配合教师讲述,或课前师生共同阅读教材等材料,课上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模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