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3年前,英国高等教育奉行的是传统的精英教育,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罗宾斯报告》的发布让英国高等教育开始转向大众化教育。1992年,梅杰政府《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1992)》的颁布更是进一步加快了大众化教育的趋势。2017年,英国政府《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的颁布是英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变革的重要指南。总体而言,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如下五大趋势。
(1)主动全面应对英国“脱欧”。“脱欧”引发了新一轮全球学生和人才流动,以及全球大学排名格局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到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英国“脱欧”后对其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4方面:欧盟资助的高校科研项目能否继续?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是否会中断?欧盟生源会不会减少?欧盟学生交流项目会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基于这些不确定性,英国政府和高校主动应对“脱欧”对其高等教育的重大影响,全面分析、研究、判断并出台了一系列防控政策措施来应对“脱欧”的问题,降低“脱欧”导致的英国高校研究经费和国际学生的减少以及科研人员的流失影响。
(2)市场化变革进一步深化。20世纪80年代,受经济危机、自由思潮、工业发展和人力资本建设理论等多方面影响,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推崇市场化发展,提出四方面的改革措施:一是高等教育管理架构的调整。对曾由英国创新与技能部管理的大学做出调整,教育部重新负责高等教育事务,商业、能源与产业战略部则负责科学事务。二是大学拨款方式的改变。高校开始采取收费制度,向每名学生收取年费约1 000英镑,2005年费用涨到了3 000英镑,2012年上涨到9 000英镑,2018年进一步涨到9 250英镑,学校向学生征收的费用大幅增加。三是对高等教育进一步放权。英国高等教育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其中包括学生事务办公室拥有更名审核权,学校拥有按实际情况确定招生计划的权利。四是高校办学质量的严格监管。为督促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学生事务办公室被赋予更多的监管权。
通过以上政策改革,英国高校市场化发展表现出以下5方面的特征:大学办学商业化,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成为大学的关键办学评价指标;大学教育商品化,大学的公益性质被弱化,强调大学资金的投资与收益;大学资源竞争化,大学通过各方面的政策在市场上竞争生源、科研和办学的经费;大学建设企业化,大学具有企业运营的一些性质,表现为行政管理地位的提高,即行政管理人员为主、学术人员为辅;学生成为消费者,学生在大学中的角色类似于教育消费者,而大学的角色则是教育服务提供商。
(3)人才培养模式出现新变化。英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4个趋势:
第一,尽力兼顾融合科研与教学。高等教育按传统的发展态势划分为科学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和社区职业类学院。各类型学校依据自身独特的定位和建设目的,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英国政府在卓越科研评估框架和卓越教学评估框架等方面的改革以及教育市场化的转变,各高校逐步改变了非平衡发展的做法,即仅重科研、轻教学或者仅重教学、轻科研,要求教学与科研并重。由此,改革措施包括,英国学生事务办公室可对教学评估效果不好的高校发放建议书,要求并督促其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就限制该校学生申请贷款的名额或控制该校学生的签证数量。在此规定和改革的督促下,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实行学院制和导师制的双轨制,以此兼顾科研与教学。其他大学也纷纷进行变革,如罗素大学集团中的一些知名大学逐渐开始寻求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发展策略。
第二,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英国政府明确规定,各高校必须每年报告学生创业情况,以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各高校为配合该政策的实施,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制定规划、设立机构、提供资源、分发资金和出台激励政策。例如,2016年,伦敦大学学院制定了“2016—2021年创新与企业战略”,并设立创新与企业合作部,旨在加强与创新合作伙伴和企业的互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也在若干年前建立了创新创业的评估系统,成立创业实验室,以开放的环境和良性的政策来激励和培养下一代创新者和企业家。目前,该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已取得较好的进展,依靠创业实验室成立的公司达140家,融资3 000万英镑。除此之外,帝国理工学院为促进教学研究和商业的良性发展,推动高校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还通过帝国创新集团旗下的帝国理工创新服务公司将教学研究中的创新成果转移至公司;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建立创意中心,开设创意企业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还设立了未来中心,从自信、能力和关系三方面提高学生的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第三,全面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资助是高校经费的来源之一,这一现状也让英国高校更加重视与企业的合作。例如,2014年,帝国理工学院在“2015—2020年发展战略”中提出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其中第三支柱就是与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伦敦大学学院制订了与400家企业的合作方案,与100家企业的非正式合作方案;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把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作为学校质量提升和持久发展的基本战略。(www.xing528.com)
第四,推进学历学徒制改革。英国政府在2013年实施学历学徒制改革方案,目的在于推动企业深度积极地参与办学活动,提高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效率。该改革方案具体规定了大型企业的业务包括缴纳学徒税,与政府共同分担学费,当然也赋予企业参与设计相关标准的权利。学徒制的一般程序为:雇主同意招收学徒后,学徒、雇主、高校三方签订协议,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各方的职责和义务,雇主须承诺至少20%的脱产学习时间,雇主承诺有机会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七级学位是学徒制的最高学位,相当于硕士研究生学位,六级学位则相当于本科学位。然而,该项目推出初期,不少高校不愿加入,平均申请比例不高。为增加学徒制项目的参与人数,英国政府明确表示,将显著增加英格兰地区的学历学徒作为发展目标。
(4)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国际化排名往往能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学生,英国各类高校也将国际化发展作为重要战略。国际化的六大支柱一般认为是国际声誉、学生国际体验、国际校友、科研活动国际合作、教师员工国际化和国际合作伙伴。英国各校推进国际化的举措众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例如,伦敦大学学院提出五大国际化战略驱动力因素,以打造“伦敦的国际化大学”。萨里大学的国际留学生比例约为31%,而且毕业生就业率极高,达到了91%,长期位于英国毕业生就业排名第一,这是萨里大学近年来排名迅速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圣玛丽大学学院提出希望将国际学生比例提高到总人数的25%,并在2015年发布的《2025年发展愿景》中将“合作与国际化”正式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三大重点之一。二是不断加强科研和教学。英国高校紧密开展科研和教学实践活动。三是充分利用知名校友吸引全球优质生源和培养建设一流教师团队。目前,英国高校外籍学生占比达20%,某些知名大学的外籍学生占比高达50%,外籍教师和外籍职员占比也非常高。例如,伦敦大学学院有47%的非英籍本科生,42%的非英籍研究生,25%的非英籍教师,33%的非英籍职员。
(5)英国政府不断变革自身在大学治理中的角色与方式。英国政府在大学教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政府将高等教育视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高端产业,认为发展高等教育是增强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政府不断探索,积极构建符合知识经济和市场变革的高等教育机制。在其不断探索和改革经验中,总结出以下3点关键要素:
一是政府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将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调整为教育部,设立新的教育相关机构和部门,包括高等教育监管机构——学生事务办公室,发挥教学监管职能;设立英国科研和创新委员会、英格兰科研委员会和英国创新委员会,主要职责为促进知识交流与创新,管理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科研经费等事宜。
二是高校有关事务的严格管控。根据2017年英国政府通过的《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学生事务办公室有权监管以下事务:办学质量与教学水平、风险防控、信息公开与竞争、经费分配与投入等。这些体现了英国政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响应了对高等教育市场化监管的改革措施,同时反映出政府对高等教育有较高的重视与管控。
三是教学科研质量的监控。教育的不断变革让英国政府更加重视教学和科研建设的质量。政府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评估高校的教学和研究质量,如科研卓越框架、教学卓越框架和学生满意度调查。为确保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政府不但授权学生事务办公室开展教学卓越框架评估工作,还明确规定评估结果将作为大学提高学费标准的参考依据。在高校科研经费的拨付和科研项目的安排方面,政府依据科研卓越框架的评估结果,前12位的知名大学可获得50%的科研经费,其他大学只能分配剩余的50%,以此作为激励和优化分配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