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核心区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引领者,已逐步展露出高度的资源整合与激活能力。“十三五”期间,上海按照“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如图2.4所示,2015—2019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稳步增长,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2020年,上海GDP总值达3.87万亿元,总量规模跻身全球城市第6位,占全国总值的3.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5.1%,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因此,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教育行业,不断巩固和提升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从而提高服务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是实现上海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
图2.4 2015—2019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整理绘制。
上海教育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依法治教和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上海具有一定的历史沉淀与地缘优势。
(1)地区政策支持保障,教育方针领先,教育经费充足。2019年,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和《上海市面向2020年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确定教育的主要发展预期,率先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制定上海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体系,强化教育改革发展过程监测,确保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同时,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研究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建成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达到全球城市先进水平,成为各类人才向往的学习体验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为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教育秉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和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六个始终”,即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始终持续扩大教育开放。
2019年,上海教育经费继续稳步增长。全市教育部门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预算总额为1 064.8亿元,比上年增长5.75%。其中,市级教育事业预算总额达2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区级教育事业预算总额达807.8亿元,比上年增长7.04%。上海教育实现了先一步、高一层的发展,教育现代化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全国高端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9年上海市教育工作年报》的数据显示,上海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4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达52.66万人,比上年增加1.66%。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49家(不包括中科院在沪分院和煤炭院上海分院),研究生在校生达19.63万人(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其中博士生3.81万人、硕士生15.82万人。全市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达7.72万人,专任教师4.63万人,其中本科院校专任教师4.13万人、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0.49万人。全市共有成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726家,结业生173万人次;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213所,校外教育机构23所,教职工总数1359人。(www.xing528.com)
上海努力当好全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在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上海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高端职业教育项目建设。根据上海市教育“十三五”基本建设规划项目实施的“五项标准”,积极推进教育部、上海市政府与国家相关部委启动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共建合作,引导高校建设从行政班教室向学习空间延伸、装备配置从共性向个性定制延伸、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从产品使用向数据驱动支撑个性化教学延伸,逐步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四有”教师队伍,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改革。
同时,切实推进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支持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生物制药、养老服务管理、康复工程等新专业。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加强高峰高原学科过程管理,组织高校开展年度建设进展报告,引导跨学科建设,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力。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IV类高峰学科,服务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进一步扩大高校科研自主权,优化上海高校学科布局。继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支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按照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方向,加快建设步伐。
上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围绕一流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一流的学位点优化布局和建设机制、一流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一流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和一流的资源配置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开展建设。
(3)教育资源丰富,国际化优势明显。上海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2019年全市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77个,其中机构27个、项目150个。开展学历教育的机构和项目158个,非学历教育19个。全市共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37所,在读学生31 768名。2019年,全市各普通高校来华留学生达64 480人,学位生总数为23 830人,比上年增加7.7%。2019年全市在校港澳台学生总人数为15 439人,其中高校2 259人。
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来华留学工作,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在沪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工作机制,落实高校主体责任。2019年,上海共接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达30 380名,占总来沪留学人数的47%。同时,积极配合国家人文交流倡议,发挥上海孔子学院工作联盟作用,推进孔子学院内涵建设。目前已有12所高校和10所中小学在30个国家举办了孔子学院47所、孔子课堂70个,教学点525个。
上海积极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内涵。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支持高校探索培养外交外事和国际组织管理服务人才,支持高校与国际组织合作开展国际职员教育培训,选派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支持教师赴国际组织任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上海进一步推进品牌项目建设,拓展城市间教育交流合作,支持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人文交流,接纳服务更多国外学生来沪交流学习,加强各级各类学生活动基地(中心)建设,目前已建设了一批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师范学校和特色学校。2019年,上海继续稳步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持续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教师教育中心”、国际戏剧协会总部、上海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国际教育局”的创建及引进工作,提升上海教育国际化水平。
(4)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完善,推进全球学习型网络城市建设。上海倡导优化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通过终身教育资源配送平台汇聚全市各类优质资源,目前已有数字课程254门资源3 860个,实体资源(图书、光盘、市民学习体验卡等)77种,2019年全年配送数字资源66 352个,配送实体资源近5万个。继续推进“上海百万在岗人员学力提升行动计划”,完善学习平台的服务与功能,已上线21门学历教育课程和712门非学历教育课程,完成学历教育课程学习人数达18 961人。进一步完善“双证融通”机制,推进在岗人员非学历证书、培训等学习成果与学历课程学分的认定和转换。上海还加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院建设,完善市民终身学习监测体系的制度建构,探索建立常态化监测运行模式。召开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研究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向全社会公开上海市民终身学习能力与需求监测指标和监测结果,成为全国第一个将市民学习能力和需求监测纳入学习型城市建设总体制度框架的城市。同时,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成立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推进长三角地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协同发展。
上海积极参与并推进全球学习型网络城市建设工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网络城市,成为全球“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主题协调城市,参加全球第四届学习型城市大会,上海作为中国的唯一代表做了主旨报告,承担《麦德林宣言》的6人起草组工作,顺利完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研究院的“一带一路”国家终身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培训任务,筹备第一次“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主题会议。深化学习型社会布局,强化学习型城市建设内涵[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