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黔东南C县教师多元文化教育技能欠缺:研究成果

贵州黔东南C县教师多元文化教育技能欠缺: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这种教学虽然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但是它无视学生的阶层、性别、民族、家庭背景、种族、地域等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盲点式”教学。可见,教师认为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只要自己没有歧视文化差异的学生就可以,更没有如实去关照民族学生的特殊需要。但是,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和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当前的师生关系仍然存在有待改善之处。

贵州黔东南C县教师多元文化教育技能欠缺:研究成果

1.“文化盲点式”教学仍然普遍

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实际上“被误解为教师应该无视学生的阶层、性别、民族、家庭背景、种族、地域等差异,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每个学生”。[5]这种教学虽然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但是它无视学生的阶层、性别、民族、家庭背景、种族、地域等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盲点式”教学。这种教学在民族地区学校里依然很普遍。当问及“您是如何看待来自不同民族、群体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否有区别对待?”时,以下是访谈中教师们的一些观点:

“我对他们的教育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因为面向的都是全体学生,没有民族的区别,主要还是看一个孩子,如果接受(能力)快些,他就懂得快些,如果接受慢些,我们就耐心辅导,反正对这些小娃崽都是一样的,一视同仁,没有民族区别,没有民族的对待。”(T16,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教学方面一般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对待,老师嘛还是要公平嘛!所以我的学生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我都一视同仁,没什么区别对待的。”(T15,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在教学上我对他们是不分的,统一一种。如果学生不听话,在做思想工作上不同的学生肯定还是不一样。比如像刚才提到的过节,你不让他去,他要去,那是他们那个地方的风俗,大家都回去,我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主要针对B族。但是A族过节的时候,很多孩子不回去,有个别要回去的,我还是要严厉些,因为我觉得大多数孩子不去,所以我就对回去的孩子严格点。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样做合不合理,因为我们要提倡民族大团结,如果分开教育会不会有民族歧视,如果那样,还不如用同一种方法。”(T14,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可见,教师认为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只要自己没有歧视文化差异的学生就可以,更没有如实去关照民族学生的特殊需要。由于民族地区的学生存在文化的多样性,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将学生的文化、经历和特殊需要融入课堂。

2.师生关系有待改善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关系,它对师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如教育家赞科夫所言:“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一点就是要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6]在调研中,多数教师都谈到耐心和爱心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且分享了他们成功的经验,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由于教师受传统观念和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当前的师生关系仍然存在有待改善之处。

访谈中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分享了她对待学生的真实感受:

“说实话,我批评成绩好的学生时还是要宽容很多,对成绩差的孩子就要严格一些,甚至苛刻很多。对有些孩子要喜欢些,对有些学生还是要讨厌些,如果成绩又不好,就更不喜欢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不应该这样对待学生,但是有时还是不由自主就这样了。”(T14,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可见,这位教师认为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但是实际上她还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做不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观察中,研究者观察到这样一幕: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同学们都很积极,很明显教师对A同学(学习委员)很好,在这节课上首先给了她发言的机会,同时也给了B同学机会;后面的机会按理说应该留给其他学生,当再次提问时,大家举手都很积极,也包括两位已发过言的学生,这位教师站在B同学旁边很严肃地说道:“你不能啦!你已回答过啦!”因为大家太积极,也很为难老师,她走了一圈,最后还是把机会给了A同学。从学生们的表情和反应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都很失望,可见,我们的教师在不经意间就会制造偏见。

下面是来自课外观察的感受:那是课间休息时间,教师们都在办公室休息,同教一个班的两位教师(一位数学教师,另一位是英语教师)在闲聊班上的一名后进生C同学,内容都是有关C同学学习如何如何差的,还描述了这名学生破旧的穿着等等。对于两位教师所谈的这位学生研究者也有所了解,因为已经在他们班上听了两节课,在我看来,这位学生是活泼的、很讲情义的。记得听了他们班一次课后,下课时这位学生一直跟着我,我们边走边聊,虽然课间休息时间较短,他告诉了我他的兴趣爱好以及家里的一些基本情况,或许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学生,从这位学生的表情里可以看出他很信任我。当我再次去他们班听课的时候,一见我走进教室,他就招手示意让我坐在他的旁边,他这一动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认为他是一名情商很高的学生,因而对他的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当我听到老师们在谈论这名学生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其实“每个人的天赋都是有差异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有限天赋表现出向学的特性。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发展程度各不一样,但只要激发了基于个人实际的向学之心,其实就是在开启每个人通往未来生活的希望之通道,焕发每个人自我成人的渴望”。[7]对于教师来说,生命中会遇到许多个学生,每个学生对你而言,只不过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你却是他生命中有限遇到的教师之一。因此,“教师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与学生相遇的每一刻,在聆听、回应学生的召唤之时,活出教师生命的精彩,在充分成就学生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自身生命的价值。”[8]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是如何善待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学生,当然也包括“后进生”,由于“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节奏,有的花朵只不过绽放迟一点儿。教师的教,作为一种艺术,就是要细心体味和把握生命的节奏,让每个生命适时绽放。”[9]

访谈中学生们也谈到他们对学校教师的看法:

问:你们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怎么样?

S1:我感觉就是反正那些老师就喜欢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还有成绩好的那种学生!

S2:就是老师啊就是喜欢学习好的同学就不喜欢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就是有什么好事都想那些成绩好的。

S3:班上有什么比如说好的方面,都首先想到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学习好的都是优先的。没有公平对待我们。

问:那么你是说的是班主任呢还是科任老师?(www.xing528.com)

S1: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会这样!有些科任老师也有偏心的时候!

S3:都有吧!就是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学习不太好的,他不大管。就是基本上看看(重视)那几个学习好的,其他不好的,基本上就不看(不管)。有时候问问题的时候他只是敷衍了事,然后就走了!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就特别细心地讲,成绩不好的呢老师就敷衍了事就走了!

问:你们向老师请教问题的时候,老师的态度怎么样?

S2:态度可以,如果问得少的话可以,多了可能就不耐烦,问几个就还可以。

S3:我之前问过数学老师不会的题,他讲我这么简单的都不会,之后就不敢也不想再问他了。

问:一般你喜欢什么民族的老师啊?

S4:其实我们对老师的民族没有什么偏见,重点是老师怎么对我们,喜欢我们的程度,我们就那样对她!不要太偏心,然后对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好吧,就是不管是成绩好还是不好,都不要放弃,不要上课就只管那几个成绩好的,然后就是学校有什么活动,就找那几个成绩好的,这样就让人觉得特别那样,那就是不公平。因为你可能成绩不好,但是你体质好,然后总有最需要的时候,我觉得老师不应该这么偏心。然后有一些同学就是承受能力不好(的那些同学),就感觉像被放弃那种,然后就不上学啦什么的,因为他觉得在学校没意思。上课他怎么跳也没人管他没人理他,然后那种感觉很难受。

以上不管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不到一视同仁对待学生,还是学生们认为教师偏心,都集中反映了某些师生关系中的纯洁性在丧失,功利性在与日俱增。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今天,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重要,但不能一切以分数为中心,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不仅是促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反观我们当前的教育,在评价学生方面常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教育行政部门以升学考试成绩考核学校,学校则以教学成绩考核教师,而教师则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的标准去要求班上所有学生。总的说来,学校教师通常向分数看齐,偏重智育,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对成绩不突出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缺乏应有的关爱和鼓励,有时甚至对其产生厌恶和歧视,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一般说来,在求学期间经历逆境的学生,特别是受到教师的不公平对待之后,这不仅容易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品质,也容易使他们在心态上失去平衡,甚至有些扭曲,变得敏感而多疑。而在良好或者愉悦的师生关系中成长的学生,由于接受的都是积极的、正能量的影响,他们在日后的工作或生活中更容易心平气和、常怀感恩之心以及友善地对待他人。因此,作为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时候,一定要以鼓励为主,不要轻易批评学生,即使非要批评也一定要就事论事,一定要守住学生自尊心的底线,牢记学生还有作为人的尊严的底线,千万不能随意讲出侮辱性的言语。作为教师,总是不可避免地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但是教师还是应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时候,无论他们是男生还是女生,无论他们的学习是否优秀,无论他们的家境如何,也无论他们来自什么样的民族,千万不能厚此薄彼,都应该尽可能地一视同仁。

3.缺乏与家长和当地社区的沟通与交流

真正好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教育也是如此。教育中好的教育关系应该是家长支持教师,教师支持学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虽然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但是由于他们接受的是主流文化的教育,教育是使人远离家乡的过程,这一点也在教师身上有所体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10]这样的做法使得教师对民族地区的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与理解,就难以得到家长以及社区的支持与配合。在这方面,在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访谈中也反映出这一点。一位小学副校长这样谈道:

“我们和家长交流的方式主要有家长会,但我认为家长会还是很不够的,微信群,内容主要局限于平时的表现啊,学习成绩啊,都比较简单,当然还有老师的时间比较有限。当然乡村家长的教育意识不像城市家长那样,会主动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有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在交流这一块就更弱了。通常学校也会有致家长的一封信啊,各种形式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但效果还是不怎么样。”(T12,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10月中旬)

另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这样说:

“我们和家长交流主要是电话,也有家访,家访主要是以点带面,出现问题才家访,学生成绩下滑也会家访。还有在我们这个地方家长的教育意识还是很有问题的,他们把民族节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比如苗族过苗年,学生试都不考就回去过节了。当地的教育还得为当地的民族节日让路,考试得往后延几天举行。”(T11,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当问及“您觉得相对于非民族地区的老师,您的教学会遇到哪些他们所不会遇到的困难或挑战?”时,一位语文教师这样谈道:

“困难主要是家长的教育意识薄弱,他觉得读不读书都不重要,读书还要花钱,不如早些出去打工赚钱更好,学生受家庭教育影响大,没有心思读书,再加上社会风气不怎么好,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也一样出去打工,家长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去打工赚钱,我们老师很多时候也没有办法。”(T25,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10月下中旬)

一位数学教师也谈到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问题:

“这里的孩子他们的寨子离我们学校很远,家长来开个会也很不容易啊!我们到寨子里与家长沟通也不现实,像我这样的没什么交通工具,其他老师呢,他们也很忙的,下班就已经五点半,有时还要上晚自习,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不过现在家长基本上都有微信啊电话啊,这些也基本上够了。和家长联系这一块非常抱歉,其实我也很内疚,班主任把我拉进班级微信群里,在群里我基本上也不怎么发言,家长们也没有什么问题来单独提问我,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家长加我的微信。我呢也没有去加家长的微信,他们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和我沟通。其实我倒希望和他们沟通。微信群和QQ群有点不一样,QQ群我可以私聊他对吧!但有时候出于礼貌问题,怎么说呢,家长们也许忙,也许觉得来找我们老师也觉得不太方便,不好意思吧!当然我也不可能把每个家长的微信都加进去,好像也有点难为情,所以沟通方面我倒希望和他们沟通,但基本上没有一个家长和我沟通,呵呵实在抱歉!”(T7,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10月下旬)

综上可见,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学校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家庭文化和社区文化,从而使学校处于家庭和社区的文化“孤岛”之中,不能与其相应的文化进行相互交流与渗透,从而也阻碍了师生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而实际上“学校是不可能真正脱离民间而存在的,学生是带着家庭、社区,带着从出生就属于他的一切走进学校的”。[11]教育家杜威建议“教育应该开始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并且始终与孩子们真正关心的东西紧密相连”。[12]因为“儿童不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到学校不只是让教师通过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而且,来上学的孩子必定来自某个地方。教师需要了解一下孩子们带来了些什么,他们目前的理解程度、心境、情绪状况如何,他们是否已准备好了应付学科学习和学校世界”。[13]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能够将学生目前的学习兴趣与他们以前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全面了解社区社会和具体学科知识,以便将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未来联系起来”。[14]所以,教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教师只有通过与学生家庭和社区(村寨)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对其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与社区中的文化资源,善于选择贴近与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成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