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拥有正确的民族文化观。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所持有的民族文化观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由于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拥有正确的民族文化价值观,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善于利用学生所拥有的文化元素和身份为其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身份,同时也应理解与欣赏他人的文化身份,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多元的视角,如此才能更好地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学习与生活。一位负责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老师这样谈道:
“我觉得民族文化进校园这个活动开展得很好!我们学校还做得可以吧!我是负责我们学校民族文化进课堂的老师,因为我很爱侗歌,还有我们家三代都是我们寨的侗族歌师,我从小就耳濡目染,不用教很多我就会唱,听一两遍我就记住了。侗族没有文字,侗族大歌主要靠歌师口传声授,我根据学生声音的特点进行指导,让他们尽可能去理解和喜欢侗歌。我也会利用假期和工作之余到各村寨去收集歌曲,也会邀请当地的歌师走进学校和课堂。侗族大歌歌词大意十分深刻,内涵也很丰富,我也想把侗族大歌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学生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文化冲击很严重的情况下,我们更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教育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使我们的侗族文化永远传承下去。”(T2,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当问及“您会与少数民族家长及其他人交朋友吗?您是如何看待来自不同民族、群体的学生?”时,一位小学教师这样说: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在从江县翠里乡工作过5年,与苗族、壮族、瑶族、侗族的老师和学生有过接触。我觉得这些民族的老师和学生就像他们的村民一样热情好客,吃苦耐劳,思维较为敏捷,善于交流表达,学习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快。我虽然是侗族人,但我也非常喜欢其他少数民族那些纯朴善良的朋友,也许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被现代思想的潮流所浸染吧!我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侗族人,所以对于少数民族的家长和朋友,我从来都是很乐意与他们交往的。我热爱学习,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好奇感,我更喜欢与不是侗族的家长和朋友交往,并且从中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学习他们的语言。对于不同的民族、群体的学生我没有抱有异样的眼光和看法,因为之前我曾在苗、壮、瑶等民族地方待过,对他们的生活习俗,对他们这些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我并不像有些老师那样,对×族的学生和家长有一种惧怕,认为×族人民很野蛮,认为他们很不讲究卫生,这都是父辈人对×族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而实际上×族人民是很重情重义的,他们热情好客,他们相互帮忙,他们热爱喝酒常常酩酊大醉,那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朋友的尊重。虽然他们在衣着上表现出并不是那么干净和体面,但是他们的心灵是纯洁和干净的。在我的眼里没有民族学生之分,热爱学生就应该热爱他的一切。”(T5,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2)教师的文化身份。
一位新手教师分享了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引导学生对待不同文化的做法:
“当我来到这里教书之后就深刻地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不管是饮食、民族风俗等都存在差异。例如班级里有个别的水族、瑶族学生着本民族服装到校上课会遭到其他学生的异样目光,我认为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民族服装,让其他的同学对这些同学的着装认可,同时也让穿着民族服装的同学认同学校对学生着装的管理。”(T19,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7月上旬)
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很乐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人交往与交朋友,并且从中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学习他们的语言。”“侗族大歌歌词大意十分深刻,内涵也很丰富,我也想把侗族大歌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学生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以上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对民族文化持正向的态度。少数民族教师不仅应该拥有正确的民族文化观,而且应树立文化自觉的意识,需要对自身民族文化有清晰的认识与体悟,同时又需要以欣赏的态度面对他者文化,因为少数民族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还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
2.多元文化教育反思意识
(1)“关键事件”对于教师多元文化反思意识的意义。
人的发展与自身的经历密不可分。其中个人所经历的一些事,对个人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些事件就成为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养的提升也是如此。美国学者沃克(Walker,R)最先提出教育实践中的“关键事件”(critical incidents)。[31]赛克斯(Sikes,P)等人认为关键事件就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作出某种关键性的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作出选择。”[32]田野调研中,就有教师谈到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关键事件对于他们的影响,从而改变他们对于教与学的重新认识。一位教师这样分享了来自学生对他教育教学的启发:
我最初认识到文化对教学的影响还是从我的一个学生的身上感受到的。我那个学生可以说他是天才,有一天,我给他们上课的时候摆个龙门阵(讲故事),这个(故事)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讲完之后,这个学生就说:“老师,你讲的那个没有我的感兴趣。”听他这一讲,我就让他给大家讲,他就讲他们苗族的故事,讲得很好,同学都很喜欢。从这之后,我就意识到只有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文化有联系,他们才会感兴趣,后面我就开始从学生的民族文化去展开教学。实践证明,这个效果是很好的。(T17,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10月下旬)
一位侗族教师回忆他在苗族地区工作时令他难忘的事情这样分享:
“我当时以扫盲教师的身份被分配到C县翠里乡西部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偏远的苗族村寨小学工作。我是侗族的,只会侗话不会苗话,在那些地区不会当地语言不方便,一是教学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比如你在村寨走动的时候,你讲汉话(客话)他们基本上听不懂。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学生不来上课我就去家访,学生的爸妈打工去了,就剩下奶奶,80多岁,我讲什么她都听不清楚,就抬头看着我,手里拿着一把镰刀(去打猪草),我就以为她会拿刀砍我,吓得我就跑了,后面带着村干去解释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来学苗话,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从这之后,我意识到语言与它相对应的文化的特殊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当老师的来讲就更重要啦!”(T5,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可见,教师对于“关键事件”的反思不仅是对其多元文化反思意识还是对其专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的反思有很多形式,其中养成记录“关键事件”与“关键人物”的习惯就是较为理想的选择。通过对关键事件的反思,就是与自我进行专业对话,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过程,对教师成长有着重要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成为教学实践的引领者。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关注、抓住与利用关键事件,通过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去感动他人与激励自我,体验和享受专业发展带来的幸福感,从而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2)教师特别需要有耐心和爱心。
“对学生有耐心意味着对学生有信心。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喜欢和擅长的方面。教师应该经常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积极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亮点。并以此为基础作为对学生教育的出发点。同时,对学生有耐心意味着要用爱去感化学生。有耐心是师爱的重要体现。”[33]对教师来说,“对孩子们的教育,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34]在实地调研中,教师们特别强调在民族地区当教师拥有耐心和爱心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知识虽然重要,但爱心和耐心则更加重要。一位对教育教学很有研究的教师这样谈道:
“我觉得在我们民族地区当老师的,要特别有爱心和耐心,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差,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还是不一样的,汉族学生可能你一讲他就会了,少数民族学生你要多讲几遍他才理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师来讲挑战就是爱心与耐心。你耐心好,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就好,要以爱心去滋润童心。”(T17,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10月下旬)
一位初中物理老师认为在民族地区当老师耐心比学识更为重要,他这样谈道:
“我个人认为耐心对老师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你上课上得怎么样还不知道,但是你对学生的态度是看得出来的。老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首先要有亲切感,多跟学生交流,把思想工作做好了,其他方面都好办的。所以首先是一个好的修养,处世的方式,其次才是学识方面的。个人感觉得是这样啊!”(T23,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11月上旬)
一位语文教师以她转化后进生的做法强调教师关爱学生特别是鼓励学生方面的重要性:
像我们这些农村学校,基础差的学生比较多,想“一帮一”就困难,我主要采用鼓励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这些后进生还是比较自卑,无论他们回答是对是错,我都鼓励他们,如果问题回答得不够满意,我会追问他:“想一想,你还有补充的吗?还有别的想法吗?”我不会像以前那样:“不对,你坐下!笨得要死!”不会用这种语气去打击学生了。其实这些后进的学生,你只要鼓励他们,他们都还是积极回答问题的。这个学期我发现我们班有个学生进步很大,以前他的语文就是四五十分这样子,这个学期他可以考到七八十分了,我觉得进步还是很大的。我认真观察了他两个星期,他确实很认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写的一篇作文还可以,我把它当作范文在班上念,表扬他写得好,要大家向他学习,从那次之后我觉得他很认真,上课也很积极。后进生主要还是鼓励,让他们自信一些,在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T3,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同时这位教师也强调耐心在教育学生方面的重要性,她通过反思自己曾经的求学经历以及自己不同阶段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感悟,她这样分享道:
像我们班有个女生,少年宫活动大家都在开始报名,唯独她一个人没有报,她不敢和我正视,平时她也没有和我讲过一句话,我就说:“你还没想好,那你再考虑一下,想好了就告诉我。”如果是以前,年轻气盛一些,性子急躁一些,我会催学生:“快点快点!”那现在我就不那样了,笑着对学生说:“想好了没?你看你最擅长什么就报什么,没得事,老师等你,你想想。”她想了好久,然后小声地告诉我:“老师我再考虑一下。”最后她跟我讲:“老师,我学画画。”我说:“好!”这件事情之后,上课我发现她敢跟我对视了,所以学生最需要的还是鼓励!呵呵!(笑)因为我们以前也深受其害嘛,老师一句话你不能搞什么什么,一棍子打死,这样很伤学生的。如果你觉得学生某方面做得不够好,那么你说话也得委婉,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也才不会伤学生的自尊心。(T3,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田野调研期间,除了向教师们请教相关问题和课堂观察之外,笔者也对学生进行访谈,以下是来自学生们的真实感受。在课后,笔者随机访谈了几个同学他们最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老师,有的学生认为关心他们生活的教师是最令他们难以忘怀的教师。如访谈中就有学生这样回答道:(www.xing528.com)
问:谈谈你最喜欢最难以忘怀的一位老师。
学生1:印象比较深刻就是我们小学的班主任老师,现在已经调去那个教育局啦!
问:为什么对这位老师印象这么深刻?
学生1:就是有一次,我家不是在河对面嘛,过来读书,涨水啦,回不了家,吃不了饭,老师说没关系,到他那里去吃饭,然后我们好像有四五个同学吧一起到他那里吃饭,老师特别好。他虽然是我的小学老师,我们现在都上初中了,老师还是很关心我们,上个暑假他还打电话问我现在学习跟得上不,鼓励我要好好学习。
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关心他们学习的教师是她最喜欢的教师。
问:谈谈你最喜欢的一位老师。
学生2: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是现在的班主任×××,初一刚进校,我的英语基础不好,考试没有及格,有一次放学后老师让我去帮她整理一下她们的办公室,在整理的时候,老师问起我家里面的情况,还有我上小学的学习情况等等之类的情况,老师知道我小学没有学过英语,是因为我们那个学校没有英语老师,从那以后她对我更加关心,经常在课后给我辅导,所以我越学越有信心。
还有的学生认为性格好的教师,不发脾气、有耐心的教师是他们最欣赏的教师。
问:谈谈你们最喜欢最难以忘怀的一位老师。
学生3:我最喜欢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他平时都不骂人,如果班上有同学在哪方面做得不好,他都是好好地和大家讲,从来没有发过脾气,还有上他的课很轻松,没有压力,我们回答问题错了,他也不会批评我们的。有些题我们不会做,他会很耐心地跟我们讲,直到我们会做为止。
综上可见,不管是教师的做法还是学生的感受都告诉我们:耐心和爱心在教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每一个进入学校的学生都是怀着梦想和希望的,他们都希望获得进步和成功,都渴望得到周围人特别是教师的关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与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35]因而教师要无条件地关爱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由于“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36]对待学生有耐心就意味着教师是关爱学生的,在关爱学生方面,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尽可能地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和所需。“在爱学生方面,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懂多少抽象的爱的道理,而在于要把教育爱落到实处,你要切实地、具体地帮助每一个学生。”[37]因为“只有在学生知道你关心他们时,他们才会关注到你的学问”。[38]唯有如此,教育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多元文化教育对话意识
(1)对多元文化持积极开放的态度。
由于教师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是在多元文化环境里,他们对于社会多元文化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究其原因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充分价值,都是为自己群体服务的。对不同文化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的估价应该是相对的。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原始与文明之分。因而不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强调多种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价值,是对每种文化价值的肯定,具有不同价值的文化成员应学会相互理解”。[39]访谈中教师们表现出对不同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当问及“您认为有无必要在学校里教授少数民族语言?”时,一位负责“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师是这样认为的:
“(民族)语言还是应该传下去,在学校教授的影响比较大。比如侗族有很多优秀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就应该用侗语传承下去,这种影响才深远,才不会消失。汉语是主流,是我们相互交流的工具,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很多人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落后的,比如我们的一些侗族老师都会认为侗族文化是落后的。但我认为主流文化是要好好学习的,它随着国家的强大,是要不断提升它的影响力的,同时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不可轻易放弃,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比如现在村寨里的很多歌师,他们满肚子的歌曲,一旦他们过世,这些东西就没有了,这是非常可惜的,这对我们的民族来说也是一种损失。”(T4,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一位壮族教师对以上同一问题她是这样理解的:
“我觉得少数民族语言还是特别有必要教授的,尤其在民族地区,虽然我是壮族,我也学过壮语,在汉化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再来学习民族语言相对来说它的实用性不是很强,但是从我们民族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展来说,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学习的。如果不学习民族语言的话,相应的文化也会慢慢消失,那么汉族和少数民族就没有什么区别啦!这样我们就只有一个民族了,就不是五十六个民族了,还是要适当地保留一些比较好。”(T1,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10月中旬)
一位侗族教师对上面的问题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我是这样认为的,做人不能忘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文化,每个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是本民族无数代人智慧的结晶,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整个民族甚至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根基。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也很有必要在学校里教授少数民族语言,因为学校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最好场所。”(T5,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2)欣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人类几千年历史创造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财富。世界正是因为有如此丰富多样的文化,才具有了活力。”[40]访谈中教师们表现出对不同文化的接纳与欣赏,下面试举两例。当问及“您认为少数民族应该放弃自身文化传统融入主流社会和文化吗?”时,一位小学教师是这样理解的: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个民族的文化,我们都要保护好,所以主流文化和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都要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T1,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10月中旬)
另一教师这样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主流文化应该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留出一条路来,并牵之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前进,社会因为有多元文化的存在才绚丽多姿。没有民族文化根基的人就没有信仰和方向,所以保护和传承各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和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当然,少数民族是否放弃自身文化传统融入主流社会和文化的问题要依实际而定。有的因为过于迷信和陈腐,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格格不入而不得不抛弃,如婚姻的某些习俗、生活中的某些做法。又如我是侗族的,就侗族文化而言,像侗族建筑艺术、侗歌、侗戏是非常有研究价值和可用之处的,不能放弃自身价值和特点而一味地去追求现代主流文化。”(T5,摘自访谈实录,2018年9月中旬)
综上可见,从教师们的态度“社会因为有多元文化的存在才绚丽多姿”,“如果不学习民族语言的话,相应的文化也会慢慢消失,那么汉族和少数民族就没有什么区别啦!这样我们就只有一个民族,就不是五十六个民族了”,“我们很有必要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也很有必要在学校里教授少数民族语言,因为学校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最好场所”等等,体现了教师们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尊重与欣赏、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他们既对自身的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也对他者文化表示接纳与认同;既强调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性,也重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