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计算方法及应用成果

基于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计算方法及应用成果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小节将按照无岸线限制和有岸线限制两种情况,给出式的解析解。图4.9无岸线限制的点源污染扩散示意图其他符号意义同前。图4.11双边反射的点源污染扩散示意图每一个岸边第一次反射的污染物浓度到达对岸后又产生反射,这样周而复始。累积流量坐标下的二维水质模型。

基于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计算方法及应用成果

1.二维水质模型解析解

(1)顺直均匀河流二维水质模型解析解。顺直均匀河流的水质基本方程详见式(4.28)。在顺直均匀河流中,对微分方程进行求解时,需考虑排污口的位置、污染源排放形式及河流的规模。例如,一些规模较小的河流,污染物扩散到岸边后会出现岸线对污染物的吸收、反射现象,从不利角度考虑,一般取岸线的完全反射。也有一些情况是河面无限宽,污染物扩散不受岸线限制。本小节将按照无岸线限制和有岸线限制两种情况,给出式(4.34)的解析解。

1)无岸线限制。根据前文所述,在横向混合区,河面无限,以排污口所在位置为原点,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垂向均匀混合,对于均匀河段,流速u在横向上均匀分布,因此,x轴两侧的浓度是对称分布的。天岸边限制的点源污染扩散示意图见图4.9。

图4.9 无岸线限制的点源污染扩散示意图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2)有岸线限制。

a.单边反射。如图4.10所示,在距离河流右岸b′处,设有一处稳定的污染源M(真源),污染物进入河流后,在向下游迁移扩散过程中同时向两边扩散。当右侧污染物扩散(图4.10中曲线123)遭遇岸边被全部反射后,分布为虚线23′,以岸边为界面将实线23向河中反褶。虚线23′用镜中映射的概念计算,即在岸边右侧y=2b′处设置一个与真源相同的像源,像源在无边界限制下在x断面处形成的污染浓度分布为C(x,2b′-y)。

经岸边反射后,真源在河岸左侧水域形成的污染浓度分布C(x,y)就等于真源和像源在河岸左侧水域分别形成的浓度分布叠加,浓度叠加结果用数学公式可描述为

图4.10 单边反射的点源污染扩散示意图

当排污口设置在岸边时,b′=0,式(4.138)可变为

b.双边反射。设计算水域河宽为B,排放口位于河道中心,按照单边反射的原理,此时的污染源分布应该是真源与两边的像源经多次反射后叠加而来。双边反射的点源污染扩散示意图见图4.11。

图4.11 双边反射的点源污染扩散示意图

每一个岸边第一次反射的污染物浓度到达对岸后又产生反射,这样周而复始。因此,河道两侧岸边均有污水的像源点,它们到河道中心的距离依次为±2b′、±4b′、±6b′、…、±2nb′。将真源与像源的浓度分布叠加,可用数学表达式表述为

式中 n——反射次数;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考虑1~2次反射。考虑双边一次反射的解为(www.xing528.com)

当排污口设置在岸边时,式(4.141)可变为

1)岸边排放,有

2)非岸边排放,有

式中 a——排放口距岸边距离,m;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2.模型适用要求

(1)顺直均匀河段二维水质模型。模型适用于稳态条件下的顺直、均匀河段混合过程段;模型忽略了纵向离散作用,仅考虑横向扩散作用;对于非持久性污染物,还需考虑污染物的衰减作用。

(2)累积流量坐标下的二维水质模型。适用于弯曲河段混合过程段。其他要求同顺直均匀河段。

3.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1)顺直均匀河段纳污能力计算模型。对于一个划定的水功能区而言,假设水功能区长度为L,河段上断面非持久性计算因子初始浓度为C0,污染物岸边排放,排放处距上断面距离为x,以岸边污染物浓度作为下游控制断面的浓度时,即y=0,考虑岸边一次反射,参照式(4.139),此时的排污口下游任一点污染物浓度数学表达式为

据此反推纳污能力计算公式,得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据此反推纳污能力计算公式为

其他符号意义同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