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帝国布隆(又名布尔诺)修道院神父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的名字,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遗传学”又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
其实,人们一直以来都知道在生物身上存在着“遗传现象”。尤其是在19世纪的欧洲,人们十分热衷于改良牧羊和葡萄的品种。孟德尔日后加入的修道院的院长纳普曾说过一番话,大意是“为了有效地改良品种,必须发现遗传的规律”。当时的改良交配全靠反复摸索,成功只能依靠巧合。
在19世纪,“生物学”刚刚从“博物学”中独立出来。简单地说,博物学就是“网罗天下万物,并将其比较分类”的学科。当时的研究还十分基础。
现如今,在生物学研究中,“将复杂现象简单化,加以研究,提出假说,开展有计划的实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并归纳出一个模型(例如,公式)来进行说明”的方法已经是标准做法了,但在那个年代,这种方法还仅限于物理和化学的研究中。
格雷戈尔·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地区(现捷克共和国)一个较为富裕的农家。他头脑聪明,被小学校长推荐转学到城市里的学校上学,转学后依旧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并进入皇家文理中学(国立的初高中一贯制学校)学习。但他家虽然富裕,终究也只是农户家庭,孟德尔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也是在这一时期,孟德尔的父亲在农地里受了重伤,家庭经济陷入了困境。毕业后的孟德尔回家帮助做农活,但他的父亲为了好学的儿子卖掉了农园。之后,父亲还将孟德尔送入奥洛穆茨大学(现帕拉茨基大学)哲学系学习。当时的哲学专业同时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
孟德尔一边给别人做家庭教师,一边上完了两年的课程。大多数人此时会选择继续学习,考取学位或是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但孟德尔却因为经济原因没能继续留在大学。
1843年,孟德尔决定成为一名神父。他加入奥古斯丁教派后,获得了作为神父的名字“格雷戈尔”,并进入摩拉维亚地区第二大城市布隆的圣托马斯·奥古斯丁修道院,纳普就在此担任院长。纳普院长对哲学、神学、语言学、数学、生物学都有相当的研究。
读者朋友们也许会问:“为什么孟德尔要去当神父呢?”想要理解孟德尔的决定,就需要了解19世纪的奥地利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修道院,不仅是属于基督教的宗教场所,也是当地研究及文化的中心。
进入修道院的人,首先要经历实习期,之后要进入神学院,为了成为神父而学习,同时还要参与修道院的工作。纳普院长让擅长自然科学的孟德尔参与葡萄的品种改良。葡萄的确会把自身的特点遗传给后代,但人们却完全无法掌握其中的规则。
孟德尔非常希望自己能够解开遗传之谜。但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如果使用在育种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葡萄作为研究对象,是很难解开遗传的奥秘的。
孟德尔性格耿直、认真严谨,还不善言辞,不是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在神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了一名神父。但他在被分配到的医院里,却算不上是一名合格的神父。因为他的心思过于敏感,不适合面对患者的死亡。
纳普院长派心力交瘁的孟德尔去文理中学担任代课教师。在中学里教授数学和希腊语的孟德尔如鱼得水,纳普院长便推荐他去参加成为正式教师的资格考试。如果没有院长的特别推荐,只上了两年大学的孟德尔原本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
没想到却发生了意外,考试安排的通知竟然到晚了。孟德尔在考试那天迟到,没能参加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试,最终没能通过资格考试。
而幸运之神却在此时造访了他。
担任主考官的教授发现了孟德尔的才华,推荐他去维也纳大学开展博士课程的学习。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帝国最好的大学,在欧洲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1851年,孟德尔进入心仪的维也纳大学后,开始尽情地学习,从他擅长的数学、物理学到动植物解剖学、生理学。
孟德尔这一时期获得的是最先进的知识,对他之后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原子理论”的学习,为孟德尔揭开遗传的奥秘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孟德尔想,会不会在“遗传”这一现象当中也存在着类似于物质中的原子一样的基本粒子呢?(www.xing528.com)
在维也纳大学教授孟德尔数学和物理的是约翰·克里斯蒂安·多普勒。接近的声音会变得纤细,远去的声音会变得雄浑——以“多普勒效应”闻名的他,在孟德尔入学的前一年,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物理学院的院长。
也就是说,孟德尔作为多普勒的学生,学习的是当时最先进的实验物理学。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学到了多个学术领域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建立模型(理论)并开展验证实验”这一现代化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认真学习了两年的孟德尔意气风发地回到了圣托马斯修道院。
回到修道院后,他开始了著名的豌豆实验。他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时,应该也在一直思考“遗传的奥秘”。他似乎在研究开始之初,开展实验时就一直带着某种确信。
从维也纳大学归来的他,在开展研究的同时,还在高中担任物理学和自然史学的教师。但孟德尔的身份依旧是代课教师,几年后,他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这次他没有迟到,在维也纳大学参加了考试,却再一次没有通过。因为他和担任考官的生物学教授产生了争论。
在口试中,担任考官的教授原本希望孟德尔以“植物的胚胎源于花粉管”这一当时的观点来作答,但孟德尔却根据自己的研究及实验结果,主张“胚胎来自雌雄配子结合”。
当然,在如今看来,孟德尔的回答是正确的。然而,在19世纪那个年代,孟德尔的主张过于超前,遭到了传统学者的反对。孟德尔不通人情世故这一点也起到了反效果。这也多少预示了孟德尔日后的悲剧。无论如何,孟德尔直到去世,也一直与学术头衔或证书无缘(虽然有方法能够获得学位,但他似乎对此兴趣寥寥)。
在开始实验第12年的1865年,孟德尔终于将自己的研究整理出来,在布尔诺自然科学协会进行了两次口头报告。然而,与会者的反应却过于冷淡,让孟德尔十分气馁。
他的研究,是通过简单的规律来说明基因这种假想粒子的运动。这对于以博物学观点研究生物的人而言太过超前了。通过统计和算式进行的完整证明,反而让人更加无法理解,“生物学和物理学又不一样”。虽然这些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都是理所当然的方法。
翌年,孟德尔向布隆自然科学协会会刊投稿了论文《植物杂交试验》,同时还向一些当时的主要大学和知名生物学家寄去了论文,但几乎未能获得理解。
其后,孟德尔不再进行遗传相关的研究。因为他于1868年被选为修道院院长,继承了去世的纳普院长的职位,开始忙于工作。而奥地利政府向修道院征收不合理的重税,投身于抗议活动的孟德尔为此忙得不可开交。在其他修道院屈服于政府政策之后,孟德尔仍旧坚持抗议,最后拖垮了自己的身体(该项税收在孟德尔死后被撤销了)。
1884年,61岁的孟德尔去世后,有许多信仰其他宗教派别的教徒参加了他的葬礼,送葬队列长达2千米。
孟德尔虽然并不是学历高、头衔响亮的学术权威,但毋庸置疑他是一位一流的科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宗教家。
孟德尔在担任院长之后,也会在工作之余研究蜂蜜饲养,观测气象,不断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去世之时,他作为气象学家的身份反而更加为人熟知。
孟德尔去世之后,又过了16年。在他生前一直遭人忽视的遗传研究的成果,被许霍·马里·德弗里斯[1]、卡尔·埃里克·科伦斯、埃里克·冯·切尔马克这三位生物学家重新发现。而孟德尔所留下的成果,在20世纪作为“遗传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 指许霍·马里·德弗里斯(Hugo Marie de Vries,1848.2.16—1935.5.21),荷兰生物学家,第一批研究基因的遗传学家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