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胃微生态及其与胃癌病例的关系

人体胃微生态及其与胃癌病例的关系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的胃肠道菌群构成一个庞大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种类约1 000种以上,数量高达1013~1014,所包括的基因数是人类基因组基因数量的100倍以上。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影响胃内微生物组成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约2/3的胃癌病例发生在东亚、东欧、南美洲和中美洲。在发展中国家,胃癌80%发生于未成年人;发达国家中,20%发生在30岁的人口,50%为老年人口。

人体胃微生态及其与胃癌病例的关系

胃是消化道生态系统中一个特别的区域,由于胃酸的分泌而构成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特征性的微生物群落。早期学术界普遍认为胃内是无菌的,但自1984年,幽门螺杆菌(H.pylori)由巴里·马歇尔(Barry 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 Warren)两位科学家发现以来,学术界开始将胃部疾病和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作为重点。人体的胃肠道菌群构成一个庞大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种类约1 000种以上,数量高达1013~1014,所包括的基因数是人类基因组基因数量的100倍以上。2006年,首次通过基因测序鉴定了胃内菌群含有128个种系型,包含5种优势菌门,分别是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其中,胃黏膜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而胃液中则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最多见。此外,尽管健康人胃内细菌密度远低于空回肠和结肠,但其种类己多达数百种,主要包括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及放线菌门等,而链球菌属、乳杆菌属及拟杆菌属则为最常见的种属。

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度介于2.5~4.0μm,宽介于0.5~1.0μm,为长期定植在人胃黏膜的革兰阴性菌,幽门螺杆菌与人类宿主胃环境间的适应是宿主-微生物间共进化的典型表现。幽门螺杆菌在人类宿主胃内的天然栖息地主要位于胃内黏液层。幽门螺杆菌也可在十二指肠内定植,此时肠道上皮被胃黏膜上皮所取代,以及肠道内出现胃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在胃内黏液层内游动,主要靠其鞭毛驱动;诸多动物模型也已证实鞭毛的能动性对幽门螺杆菌的胃内定植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球人口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约为50%,它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影响胃内微生物组成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萎缩和壁细胞显著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pH增高,胃内环境改变,这将有利于其他细菌在胃内定居。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1994年列为Ⅰ类致癌物。据估计,全世界至少90%的非贲门胃癌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根据地理区域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幽门螺杆菌的流行和胃癌的发病率在地理上有很大的重叠,一般来说,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有很高的感染率。大约2/3的胃癌病例发生在东亚、东欧、南美洲和中美洲。在发展中国家,胃癌80%发生于未成年人;发达国家中,20%发生在30岁的人口,50%为老年人口。在发展中国家,10岁以下儿童受感染的比例很高;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很低。感染的发生与性别无关,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除上述社会经济因素外,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健康、贫困、人口拥挤、水污染和个人行为(如母亲为婴儿咀嚼食物)是最主要的感染因素,口-口传播在发达国家可能最为常见,但粪-口传播在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同样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在地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北部和中部地区发病率较高。山东省临朐县是中国乃至世界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是我国胃癌的高发区。1973—1975年,幽门螺杆菌男性和女性的年龄调整死亡率(世界标准)分别为70/10万和25/10万,200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粗死亡率没有显著变化。(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