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C在亚洲、非洲、南美洲和非洲裔美国人中仍然是最常见的食管癌类型,尤其是我国,约占食管癌病例的90%以上。研究证实,饮食和口腔卫生不佳是ESCC发病的危险因素,提示与之密切相关的食管、口腔微生物群可能在ESCC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一)食管微生物与食管鳞癌
Yu等对142例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患者及191例对照组的上消化道微生物组进行评估,发现食管菌群α多样性降低与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呈负相关。提示食管微生物复杂性较低的个体更容易发生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一项对325例食管癌(其中92%为ESCC)手术切除标本的研究发现,与正常食管黏膜相比,食管癌标本中具核梭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而肿瘤中存在具核梭杆菌DNA与较短的生存期密切有关。在另一项研究中,19例ESCC患者、18例鳞状异型增生患者和37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中,ESCC和异型增生组织中梭菌目(Clostridiales)和丹毒丝菌目(Erysipelotrichales)的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然而,此次研究中,病例和对照组之间的菌群a多样性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研究有力地表明特定细菌,如具核梭杆菌,可能在ESCC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并可能影响肿瘤行为。然而,具核梭杆菌在食管癌发病的中作用机制及因果关系并不清楚。有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具核梭杆菌的丰度与肿瘤的总生存时间显著相关,这种趋势在Ⅳ期结直肠癌患者更明显。具核梭杆菌可能通过同时调节多个信号级联来促进大肠癌发展,包括促炎反应、癌基因的调节、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的调节和DNA修复系统的抑制。还有研究认为,具核梭杆菌可通过激活CCL20等特异性趋化因子参与了恶性肿瘤的发生。
(二)口腔微生物与食管鳞癌(www.xing528.com)
食管与口腔的距离较近,口腔卫生状况不佳会增加食管ESCC的发病风险,提示口腔菌群的改变与ESCC高风险相关。Chen等使用16S r RNA测序法,检测87例ESCC患者,65例异型增生,以及85名健康对照组的唾液样本。结果表明,ESCC患者的唾液中细菌多样性较正常对照组和异型增生组下降,尤其是口动菌属、Bulleidia菌属、卡氏菌属,而普氏菌属、链球菌属、牙卟啉单胞菌属的含量占比则相对较大。其中牙卟啉单胞菌是一种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密切相关的特定细菌。Gao等发现牙卟啉单胞菌会选择性感染ESC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食管黏膜,而不感染健康的食管黏膜,提示该菌在ESCC的发病中具有潜在作用。此外,研究发现,牙卟啉单胞菌的存在与ESCC的进展程度和较差预后呈正相关,因此,有学者提出牙卟啉单胞菌可作为ESCC的生物标志物,但该结论尚未得到更多研究的证实。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能够确认牙卟啉单胞菌属可作为ESCC的生物标记,那么对于ESCC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相比,食管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及ESCC患者胃内梭状菌及厚壁菌异常丰富,这提示胃的微生态失调可能与食管病变相关。总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胃肠道微生物群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并阐明肠道微生物群影响肿瘤行为的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