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来源于革兰阴性菌胞壁的脂多糖,通常在细菌死亡后胞壁崩解自溶时释放。肝硬化往往伴有肠道微生物失衡,原籍菌明显减少,后者能够生成短链脂肪酸,缓解结肠炎症、滋养结肠细胞,与致病菌竞争营养,生成抗菌肽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微生物失衡还能够破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诱发肠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失衡。肝硬化后期门静脉高压导致胃肠道淤血,胃肠蠕动减慢,胃酸及胆汁分泌减少,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肝硬化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局部及全身免疫功能低下,过度生长的小肠细菌穿过肠黏膜屏障易位至肝脏和体循环,即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能够直接损伤肝细胞,诱导肝细胞凋亡;损伤肠黏膜细胞,进一步损伤肠黏膜屏障;还可诱导单核-吞噬细胞活化并释放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及一氧化氮等,介导炎症应答。以TNF-α为核心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与内毒素互相激活,呈现瀑布效应,加重肝脏微循环障碍和肝细胞免疫损伤,进一步加重肝损伤,甚至导致肝衰竭、诱发全身多器官损害。研究显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肝功能衰竭发病及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肝硬化患者死于SIRS(system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drome,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或)ACLF者革兰阴性菌阳性率明显增加,血浆内毒素水平也明显升高。与无SIRS的肝硬化患者相比,肝硬化患者罹患SIRS者粪便样本中革兰阴性菌明显增加,普拉梭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www.xing528.com)
目前治疗主要方案包括益生元、益生菌、抗生素、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等,减少内毒素的产生与吸收。动物实验证实,益生菌可改善急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对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口服乳果糖能够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刺激肠道分泌免疫球蛋白A,提高肠黏膜局部免疫力,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还能在肠道内直接灭活内毒素。研究显示,在血浆置换的基础上口服乳果糖能进一步减轻内毒素血症,改善预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