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道菌群与肠屏障的关联

肠道菌群与肠屏障的关联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肠道具有屏障功能,主要由物理屏障肠上皮、化学屏障黏液层以及抗菌肽等物质组成,可初步阻挡病原微生物的定植与入侵。肠道菌群可通过诱导肠上皮细胞分泌IL-18、抗菌肽、黏蛋白和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增强肠黏膜的屏障作用。总的来说,IBD的相关实验说明肠道炎症的发生与肠黏膜屏障存在缺陷有关。

肠道菌群与肠屏障的关联

人体肠道具有屏障功能,主要由物理屏障肠上皮、化学屏障黏液层以及抗菌肽等物质组成,可初步阻挡病原微生物的定植与入侵。肠道菌群可通过诱导肠上皮细胞分泌IL-18、抗菌肽、黏蛋白和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增强肠黏膜的屏障作用。肠上皮细胞能够自我修复和更新,膜表面结合的糖蛋白和糖脂是人体和肠道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枢纽,由其形成的物理屏障能够将肠内容物与潜在的免疫物分隔,阻止微生物进入固有层。与IBD相关的致病菌,如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杆菌等可影响肠黏膜通透性,可能是通过黏附作用侵入上皮细胞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以致上皮细胞不能有效地封闭凋亡细胞留下的空间,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高,肠腔内的抗原、内毒素等促炎症物质进入肠黏膜固有层,诱发免疫反应。黏膜通透性增高还可以导致肠内常驻菌发生细菌易位至肠黏膜上皮,产生肠道炎症,尤其对于有透壁性损伤的CD患者可导致病情的加重。

肠黏膜杯状细胞、上皮细胞分泌的黏蛋白(mucin,MUC)构成肠黏膜黏液层。健康人体中,黏液层可以较好地隔离细菌与肠上皮,而在IBD的动物模型中黏液层受损,其与IL-10缺陷小鼠的黏液层损害相似,可以推断IBD可能与细菌渗入黏液层并与肠上皮有关。黏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肠腔内微生物因素、短链脂肪酸等可影响上皮细胞表达MUC。例如,肠道菌群的发酵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如丙酸盐能通过直接作用使杯状细胞MUC2表达增加,也可能通过中间产物前列腺素诱导MUC2的分泌;乳酸杆菌通过黏附肠上皮细胞,诱导上皮细胞表达MUC2、MUC3,并阻止致病性大肠杆菌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及损伤;丁酸盐也能诱导杯状细胞表达MUC。肠道共生菌群本身也具有屏障功能,其通过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分泌抑制性代谢物,或者直接杀灭作用抑制病原菌的定植,抑制IBD的发生、发展。(www.xing528.com)

总的来说,IBD的相关实验说明肠道炎症的发生与肠黏膜屏障存在缺陷有关。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其通透性增高,使肠道细菌和细菌产物移位,细菌产物如LPS、肽聚糖-磷脂丝氨酸(peptidoglycan-phosphatidylserine,PG-PS)、N -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Nformylmethionyl-leucyl-phenyl-alanine,N-FMLP)等进入肠肝循环后,进一步损坏肠黏膜屏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