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诊断根据主要包括:
(1)病史中具有能引起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的原发性疾病及易损因素。
(2)有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的临床表现,如腹泻、腹胀、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
(3)有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的实验室依据:①粪便镜检球/杆菌比紊乱(成人参考值为1∶3),但正常参考值各家报道不一,有人建议采用康白标准(3∶7)。②粪便培养中计算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1。③粪便菌群涂片或培养中,非正常细菌明显增多,甚至占绝对优势。④粪便细菌指纹图谱等新技术检测,明确肠道微生态改变。
上述①与②项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为诊断肠道微生物群失调所必须条件,如在实验室检查中出现任何一项阳性即可基本诊断本病,如实验室检查出现阳性机会越多,则诊断越可靠。
目前临床上菌群分析仍是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的主要检查方法,定性分析以直接涂片法为主,定量检查以细菌培养为主(需氧菌与厌氧菌培养)。(www.xing528.com)
直接涂片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分析方法,由于所需设备简单、操作简便、耗时短,适宜临床应用。该方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革兰染色粪便涂片的菌群像,估计细菌总数、球菌与杆菌比例,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比例,结合各种细菌的形态特点、有无特殊形态细菌增多等,当非正常细菌明显增多(如酵母菌、葡萄球菌和艰难梭菌),甚至占绝对优势时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伪膜性肠炎和真菌性肠炎,应引起高度重视。然而一度、二度肠道细菌失调用此种检测方法则难以分析。因此,除定性检查外,尚需进一步行定量检查,以判断数值是否正常。
培养法是将新鲜粪便直接接种于多种不同的培养基上,对生长出来的菌落进行菌种鉴定,通过控制接种粪便重量的方法可以对肠道微生物群进行定量培养。将每种细菌的数量与参考值进行比较,或计算B/E值,即可评估肠道微生物群的状况。B/E值>1表示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正常,B/E值<1表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B/E值越低,提示菌群失调越严重。
有条件的单位可选择下列检查,更有助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的诊断:①以小亚基RNA/DNA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肠道微生物群失调诊断有较高的价值。②粪便中应用指纹技术检测肠道微生物群,如肠杆菌基因重复一致序列PCR(ERIC-PCR)指纹图动态监测。③通过对人体的尿液、血液等生物体液和活检组织的代谢组学特征分析,经模式识别处理,可以得到具有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控效力的生物标识物。
然而值得说明的是,目前判定肠道细菌失调的阈值并不十分明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受影响的细菌种群。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是肠道微生物群最主要的菌门,有些情况下,这些菌门即使出现较大范围的变化,也可能仍然没有出现明显的病理结果和临床症状。而一些边缘菌群,细菌数量的轻度增加可能就会导致严重的病变,并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例如,肠杆菌科通常只占肠道微生物群很小的一部分,然而当肠道出现炎症反应时,肠道内氧气增多,在有氧环境下,肠杆菌科会迅速地扩增,其产生的LPS会进一步加剧肠道的炎症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