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炎症和免疫介导的疾病与肠道微生物群有关,这些微生物群将它们与正常或其他疾病特异性群体区分开来。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微生物群与纤维肌痛患者相比有差异。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与1型糖尿病、特应性疾病(包括哮喘)的发生和克罗恩病的发生相关。与正常人相比,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梭菌和类杆菌数量减少,并且证实1型糖尿病患者有更多的类杆菌菌落。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变化,特别是某些细菌类群的相对频率,与炎症性肠病的表型和基因型有关。
这些发现表明,肠道微生物区系(菌群失调)组成的改变可能破坏肠道和全身的免疫耐受,并有助于免疫介导的疾病发生。共生细菌的耗尽可允许致病或免疫原性生物体的肠道群体增殖并产生激活TLR和NLR的配体。
抗生素是促进生物障碍的主要药物,它们的使用已经牵涉到产生与过敏性疾病、哮喘、1型糖尿病和腹腔疾病的发生相关的生物障碍。双胞胎研究还表明,遗传因素可以形成肠道微生物群,并且具有遗传倾向的免疫介导的疾病已经表现出有生物障碍。重要的是,DRB1等位基因通常与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在内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相关,并且是生物障碍而不是遗传因素在实验的发生中起作用。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也可能影响自身免疫病的性别偏见。NOD小鼠生命早期共生微生物的定植提高了血清睾酮水平,并保护雄性小鼠免于患1型糖尿病。此外,从成熟的雄性NOD小鼠到未成熟的雌性NOD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的转移改变了雌性NOD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并保护它们免于发展成糖尿病。阻断雄激素受体可减弱雌性小鼠的微生物特异性变化,并支持肠道共生细菌可通过改变性激素水平或受体敏感性影响遗传易感动物自身免疫病倾向这一观点。(www.xing528.com)
性别也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进而影响发展自身免疫病的倾向。雄性和雌性NOD小鼠肠道微生物群不同,男性阉割后这种差异消失。此外,与雄性NOD小鼠相比,雌性NOD小鼠发生1型糖尿病的高频率在无菌动物中丢失。这些发现表明,肠道微生物可以影响性激素水平,也可能受其影响。
女性自身免疫病倾向的增加可能与雌激素效应有关,雌激素效应通过影响淋巴细胞分化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途径直接调节自身免应性反应,并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可间接地促进致敏微生物抗原易位。血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失衡影响了妊娠期间和妊娠后立即的免疫应答,用17-β雌二醇治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加了它们对免疫原的反应和TLR8的表达。在怀孕、月经期和更年期期间,性激素水平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仍然不确定,尚需要进一步澄清。
多种因素可促进生物障碍,与自身免疫病的病因或环境之间关系尚未建立。然而,生物障碍与不同的系统免疫介导的疾病关联,它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识别、其可能的遗传关联,以及其性别差异表明生物障碍可能构成重要的抗原或激素库。这可以促进多种全身免疫病的发生,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自身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