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气管哮喘 早期的临床研究报道产妇菌群失调可显著增加分娩婴儿患支气管哮喘的概率,提示菌群在肠道及气道的定植状况与儿童罹患支气管哮喘等变应性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同时多项研究也发现,早期抗生素暴露导致的肠道微生物群数量和结构的改变可使支气管哮喘等变应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临床研究发现,哮喘患者肠道微生物群在分子水平上发生明显改变,多样性显著降低,提出肠道微生物群改变与哮喘病有关。
婴幼儿哮喘的研究发现,婴幼儿粪便中厌氧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哮喘患儿血清中Th1细胞比例减少,Th2细胞增多,Th1/Th2比例减小。同时对比分析发现肠道双歧杆菌与大肠埃希菌比值与Th1/Th2比例呈正相关。以Th1/Th2失衡为主的细胞免疫异常是哮喘发作的重要机制之一。具有早期抗感染能力的Th1细胞减少,而辅助B细胞生成免疫球蛋白的Th2细胞比例增加,Th2细胞分泌的IL-4促进IgE的生成,分泌的IL-5和IL-8是嗜酸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可延长嗜酸细胞在气道内的存活时间,这些均是哮喘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一项研究发现,在随访的6年内死亡的COPD患者血清中TMAO的水平较生存者明显升高,预示TMAO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生物标记物,也可能是COPD恶化和进展的危险因素。(www.xing528.com)
3.肺部感染性疾病 导致肺部感染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其中肠道微生物群与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所致。有研究用流感病毒给小鼠滴鼻,再通过选择性培养及实时PCR定量检测肠道内菌群变化,结果发现肠内分段丝状菌(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SFB)、乳杆菌属/乳球菌的数量减少,肠杆菌属数量增加,而拟杆菌属、拟球梭菌属未见明显变化。目前认为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会降低机体呼吸道的免疫防御,使呼吸道病毒更容易入侵机体。机体对流感病毒产生的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有赖于炎症小体的活化,而肠道微生物群对TLR-7的影响极有可能是维持基础激活的重要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