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数学教学:运用反比例函数,显示图像与性质

高中数学教学:运用反比例函数,显示图像与性质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介绍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片段1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而弱化了数学思考方面教学目标的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本身就体现了“形”和“数”之间的转换。片段2在总结k﹥0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观察得出结论的。

高中数学教学:运用反比例函数,显示图像与性质

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二节介绍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实,“图形”和“性质”本身就是“形”和“数”。通过分析图像,我们可以确定函数的性质。通过分析解析式,我们可以确定函数的大致走向。由“数”忆“形”,由“形”思“数”,处处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一)教学片段

片段1:

核心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以及不同点?

教师在PPT中直接展示引导式四个问题:

(1)在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每个象限内,这两个图像是如何变化的?

(3)这两个函数的图像与坐标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4)这些不同点和相同点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认真思考。

教师(问题①):首先,大家看一下,这两个函数的图像在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1:相同点是这两个函数的图像都是由两条曲线构成,不同点是图像在一、三象限,的图像在二、四象限。

教师(问题②):嗯,那也就是说这两个图像都是双曲线,那在每个象限内,这两个图像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2:在每个象限内,的图像从左到右依次下降,的图像从左到右依次上升。

教师(问题③):非常好。那大家再想一想,这两个函数的图像与坐标轴有什么位置关系呢?

学生3:随着x值的不断增大或减小,曲线越来越接近坐标轴。

教师(问题④):这些不同点和相同点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齐答):k的符号。(www.xing528.com)

片段2:

教师:观察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如图9-3所示),思考下面问题。

图9-3 图像

教师(问题1):这三个图像的形状是什么?

学生:图像的形状都是双曲线。

教师(问题2):好,都是双曲线。那图像位于哪几个象限?

学生:图像都位于第一、三象限。

教师(问题3):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

学生: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教师:恩,非常好,这个条件也说得很清楚,在每一象限内。

接着,引导学生总结k﹥0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质……

(二)案例评析

本案例中两个片段均选自实习期间李教师的课堂实录,片段1是第一课时中指导学生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后,引导其探索性质的小片段,片段2是第二课时中在画出三个k﹥0的反比例函数图像后探索其增减性质的小片段。接下来,将就问题串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

片段1中,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而弱化了数学思考方面教学目标的掌握。其具体体现在,为了帮助学生找到两个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总结图像特征的机会,就直接在课件中展示问题串,并依次提问引导。这样做,看似是帮助学生观察和理解图像,实则阻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阻碍了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处理相关问题的经验,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更多地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注重思维发展过程。教师应让学生仔细思考、小组交流,相信学生能够得出相关的性质。教师此时适时引导,再予以补充,加深印象,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形”之间的转化。

片段2中教师的问题设置缺乏“数”到“形”的渗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本身就体现了“形”和“数”之间的转换。讲述性质的过程,也是更好地向学生渗透“形”到“数”转变的过程。片段2在总结k﹥0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像进行观察得出结论的。其实,在通过图像总结性质的过程中,正是“形”向“数”渗透的好时机。此时,如果李教师能更深入地分析,引导学生从解析式的角度分析问题2和问题3,将会让学生对“数”和“形”的理解更深刻,将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展现得更加清晰透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