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实施中,为了充分发挥“问题串”教学方式的优势,需要注意设置的问题本身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体现出一定的数学价值,同时还需要建构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串”的设计要有层次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问题串”在设置上要有一定的规矩,不能没有目标的设置。“问题串”起着一个引导课堂教学的作用,因此“问题串”在设置上一定要具有层次感。这里的层次感是一种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通过问题的逐步递增、逐步延续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学习热情。作为“问题串”,其实质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任何形式的思维。因此,在“问题串”中,简单地设置“是”和“否”是无法满足“问题串”的课堂教学的,这只能进一步降低学生的思考水平。为此,教师在设置“问题串”的时候,一定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问题串”的设置上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有关联的循环问题来代替直白的阐述和设问。通俗的讲课对于“问题串”设置要抓住主线,由外及内,由上到下,进入深入细致的设置。整个“问题串”的设置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和实际的教学目标层层推进的,这种推进是一种螺旋式的渐进、潜移默化的深入。
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合理设计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从而达到吸收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
(二)“问题串”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串”教学使得数学教师从根本上从传统的“传授式”教课中解脱,学生也从“灌输式”的学习状态中脱离,更为突出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于高中生对于数学“实验”有着浓烈的好奇心,为此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点进行“问题串”的设置,如此才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便促进其进入最佳的思维状态,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在学习中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喜欢上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动手创设的数学“实验”的问题情境,要比教师单一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好得多。而且,由学生参与的“问题串”的设置最接近其“最近发展区”。(www.xing528.com)
(三)“问题串”的设计应具有连续性
“问题串”是一连串的问题,为此其在设置上一定要具有一定的承接性。也就是说,“问题串”在设置上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上下环节有机的一种协调。传统教学在问题的设置上比较单一,也就是一个提问解决一个问题。“问题串”与之相反,是通过一连串的问题来解决一个问题,各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在“问题串”的设置上,教师一定要注意所设置问题的连续性。每个问题在设置上必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绝不能是跳跃性的设置。前一个问题的设置必然会引领下一个问题的设置,几个问题所进行的设置铺垫也必然会导向一个教学的核心点。一般来讲,前一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引发关联的想象。因此,教师在“问题串”的设置上,要精心考虑教学问题的关联性,如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问题串”的作用,使学生学习活动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从而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问题串”的设计要体现启发性
“问题串”的设置和其他课堂问题提问一样,也必须具有启发性,而且这种启发性的提问效果要更为明显和明确。如果一个“问题串”的提问过于直白,那么就失去了“问题串”设置的意义和效果。有效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尽快进入这个问题的情境之中,进而启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问题串”设置启发性的体现。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所谓的教学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在问题的提出中要善于使用启发式的引导,这样才会使得受众者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为此,一个有目的、设置精细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并使得学生在这种启发式的氛围下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求学的动力和热情,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作为任课教师,要在“问题串”启发式的设置上进行细心的琢磨,如此才可以不断推动“问题串”教学方式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