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的概念
从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开始,“信息”这一概念就在不断地被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定义着,特别是随着信息论的研究范围从狭义发展到广义,信息论的实践应用从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其概念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信息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定义:
第一,信息是两个不确定性之差,是信宿对信源的统计不确定性的消除或者减少的量度。
第二,从本质上说,任何可以被数字化(即编码成一段字节)的事物都是信息。
第三,信息是以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某一不均匀分布的整体形式所表达的物质运动状态,以及关于运动状态所反映的属性。这个观点至少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信息是对不均匀状态的反映,二是信息是物质能量带来的运动形式,三是信息所包含的内容能反映事物的属性。这个概念表明,信息的存在与共享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形式。
第四,信息既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
由于立论角度不同,因此我们不可能比较各个定义的优劣,不过笔者认为,关于信息的第三个定义较为全面。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起构成了我们的世界。从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可以推断,人类文明的进化从本质上看是一个有效信息在数量上的积累和质量上的提高过程,即人类的社会系统在时空上的有序程度、复杂性和功能性不断被强化,从而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近演化。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乎物质能量的存在状态和运动形式,还对系统的运行效益具有决定作用,从而成为系统秩序的标志。生命进化、社会发展,乃至基因变异全都是在信息的作用下,物质能量中的基本元素按照不同方式组成的具备不同功能(主要是先进功能)的个体与事物,从而导致了系统的质与量的革命。由此可见,信息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信息的特征
信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客观性
信息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物质结构和能量变化的客观描述,这种对于事物属性、内在联系和含义描述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构成了信息的客观性。如果信息的内容被人有意或无意地添加了主观成分,其客观性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完全丧失。因此,信息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甄别,尽可能地还原其真实内容。
2.普遍性
信息经过抽取、综合、加工、处理,反映了相同或相似的物质运动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了信息具有普遍应用性。
3.无限性(www.xing528.com)
现实存在的信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地点和其他因素的改变而改头换面。与此同时,信息还会不断地充实与完善自己,并生成更多的信息,这种变化和繁衍的特点就是信息的无限性。信息的无限性使得信息的价值会因人们的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某种信息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作用,但对于另一个过程而言,可能会成为一种有用的信息。例如,昨天的天气灾害预报信息到了明天就只有历史意义了,但对于研究一段时期天气变化规律来说,又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其价值又得到了新的挖掘。
4.传递性
信息只有在分享和传递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传递性与信息密不可分,这成为信息本身的一个特性。信息在时间上可以从某一时段传递到另一时段,在空间上也可以从一个点转移到另一个点。信息的传递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信息的存贮,如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物质载体的传递速度,以及物质载体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同时信息也可能因载体物质和能量形式的变换而消逝,如记载有大量信息的书籍付之一炬,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等。此外,信息的传递性还表现在信息形态的转化,如计算机代码信息可以与语言、文字、图像等信息相互转化。
5.依附性
信息的生产、处理、储存、传播和利用必须依附于某种物质载体,这种依附性通过记录技术、载体技术和传播技术反映出来。信息的依附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信息离不开物质载体,但又可对其所要依附的物质载体进行选择。例如,相同内容的商品广告信息,其载体既可以选择报纸,又可以选择电台和电视台,还可以选择互联网,这说明信息的依附性是相对的。当然,这条广告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媒体才可以为大众所接受,这一点又说明了信息的依附性是绝对的。
6.可计量性
信息的度量是信息论、信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香农、维纳等人分别从不同方面(香农从编码方面,维纳从滤波理论方面)提出了计算信息量的数学公式,认为信息量等于被消除的不定性的数量,信息论开始成为独立的重要学科。目前,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及所提出的信息度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科学地探索出信息度量原理,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研究任务。
7.共享性
信息的共享性体现在当某条信息被一个使用者使用的时候,它可以同时被另一个使用者使用,而其价值不会发生转移和减少。信息的共享性使得其与物质、能量区别开来,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一方放弃占有和使用来实现的。信息的共享性表明,信息的生产成本会随着被使用规模的扩大趋向于零,这一特点使得信息资源易于扩散,从而使信息得到了比物质资源更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当然,信息的这一特点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信息的失真和滥用,信息的侵权行为也较其他行为更为复杂和特殊。
8.异步性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不是实时、同步进行的,相对于客观世界,信息有时超前,有时滞后。滞后性是绝对的,客观事物总是在前,认识总是在后。例如,人观察太阳和星体,它们与人类之间有很远的距离,即使信息以光速传递,获得的信息也是滞后的。而超前性是相对的,预测是对过去的总结,人们在积累了足够的滞后信息之后,可以通过主观思考挖掘其内在规律,用以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可见,预测的准确程度易受到所占有的信息质量、处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信息的超前性是人脑的思维结果,具有相对性,必须在未来经过验证后才能获得真实性的确认。
9.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由于人们利用信息的目的不同,因此信息具有不同的意义。一般而言,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信息的价值。与物质资源相比,信息的供给容易饱和,因此相对于一定的时间段来说,姗姗来迟的信息会因过时而减少或失去价值。但从另一方面而言,某些信息的时效性还表现在越古老的信息越有价值,如历史研究等。
10.可伪性
从整体上看,信息是无限的,但人们对信息的认识却不完整。人类对信息认识能力的可伪性造成了两方面后果:一是信息的内容可以被人为地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二是使用者在无法判断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使用了虚假信息,或者是放弃使用客观真实的信息而造成某种损失。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围绕信息进行的竞争、争斗和军事对抗都有利用伪信息来制服对手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