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沃土灵秀:米脂娘娘庙会的泥叫叫和糖燉燉

沃土灵秀:米脂娘娘庙会的泥叫叫和糖燉燉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娘娘庙一隅米脂县城每逢农历三月十八“祈子节”,南关娘娘庙就要唱大戏,办三天红火热闹的庙会,已婚妇女携儿童入庙求神,祈求生儿育女,平安健康。“泥叫叫”陕西各地有传,但造型各异,唯糖燉燉这一面食独具特色,为南关娘娘庙会所独有,成为俗传。另一方面三月十八是娘娘庙会日,而娘娘在民间又是送子观音,因此,“吃燉燉,抱孙孙”。

沃土灵秀:米脂娘娘庙会的泥叫叫和糖燉燉

娘娘庙一隅

米脂县城每逢农历三月十八“祈子节”,南关娘娘庙就要唱大戏,办三天红火热闹的庙会,已婚妇女携儿童入庙求神,祈求生儿育女,平安健康。庙内置木质的“过关楼”,儿童在庙会管理员的引导下“过关”“消灾免难”。其间,民间手艺人制作“泥马马”,又名“泥娃娃”,也称“泥叫叫”,用胶泥制作成夸张的小泥人、泥猴、泥马、泥公鸡等,中空安哨子,可吹响,为儿童祈福喜爱。同时,地方厨子还要烤制糖燉燉,即用白面粉制作小圆饼祭神安民,为庙会之美食。“泥叫叫”陕西各地有传,但造型各异,唯糖燉燉这一面食独具特色,为南关娘娘庙会所独有,成为俗传。

旧时代,社会动荡民间多灾多难,百姓生活困苦,医疗条件落后,值“三春困月”,既缺少粮食、蔬菜,又逢初春气候变化异常,为传染病高发期,诸如鼠疫瘟疫天花等横行,儿童易生病又难养活,人们只有敬畏神灵,祈求保佑,才能消灾免难,因此,娘娘庙会香火十分旺盛。据《光绪·米脂县志》记载:“圣母宫(圣母庙),一在城南关外,每岁三月十八有香火会。一在真武庙侧。”前者即今娘娘庙。每岁盛会,“四方商旅咸集焉”。1916年大革命时期,县内有识之士,兴办新学,在娘娘庙内设立“米脂县立第一初级小学”(南关小学),是米脂较早的县立小学。1983年,娘娘庙被拆除,修建斌丞图书馆,娘娘庙址迁往凉水沟口龙山北侧,后废。1994年娘娘庙又迁址至南关村和尚圪垯,改山名翔凤山至今。高君嘉昌先生,为建庙数十年厥职斯事。会首汪林君,南寺渠人,与庙会有缘,募集善款,二十余年热心斯事,克尽斯功,精心营造,逐年增建庙舍,改善环境,维护修缮,培植新木,增修庙宇,绿化美化,传统庙会,逐步恢复,庙貌一新,渐成规模,斯庙已成为县城周边较大的庙会活动场所。每年正月十五、农历三月十八、农历七月十五,有不同拜神庙会,然仍以三月十八娘娘庙会最为隆重。届时,男女老少纷至沓来,商旅游人成群结队,上香参观者摩肩接踵,敬神看戏,现代歌舞晚会、传统戏剧秧歌唢呐,百戏云集,热闹非常,物流交易,是为红火。平日里也为人们登高望远、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泥叫叫

泥叫叫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它源于原始先民的陶哨,既为玩具也用于祭祀,经民间数千年的传承改进,至今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小玩具。南关泥叫叫用凉水沟一种质地坚硬细腻、黏性极好的红胶泥或者“旋泥”以陶范铸出神态各异的人物、动物,其品种有泥娃娃、泥马马、泥人人、泥老虎、泥猴猴、泥公鸡等几十种之多。其制作工序繁多,细心辛苦,须经备料捶泥,脱胚洗胚,软修整、硬修整,蘸彩着色,再做咪咪(哨子),糊纸腰,刷胶水罩油漆等多道工序制成,口吹即响。作为副业,制作泥叫叫多为婆姨们的营生,男人仅做帮手。其特点是造型浑朴小巧、洗练大方,声调古朴,色彩鲜艳,造型夸张,体形不大,一般只有7—10厘米高或者长,所以人物形体神态不十分鲜明,但从脸谱、服饰、着色就能清晰地看出不同表现手法,展现不同的体态性格。有的婆姨还会做泥彩装饰品和敬神的贡器。有墙上挂的辟邪朱刹判、寿星、挂娃娃、挂马马、挂虎虎和庙里用的祈子泥娃娃、香钵钵、泥神像,等等。表现出质朴、健康、豪放、夸张、落落大度等艺术特色,乡土气息浓郁,式样造型达几十种之多。

清末以来,米脂南关凉水沟村的崔、田、冯家都曾出过制作泥叫叫的高手,有流传三代的传承人,由于历史的原因,泥叫叫一个时期销声匿迹。现南寺坡农民剪纸艺术家艾剑英是做泥叫叫的好把式,田家的田文亮也继承了这一民间手工艺,使之得以流传广大。(www.xing528.com)

在陕北风味小吃中,有许多经典的地方风味面点、面食,如韭饼、馃馅、干炉、油饼、马蹄酥、羊肉火烧等都是以面粉为主料烤制、油炸的饼式面点。佐以果、蔬、肉馅等,或烙或烤或炸,制作多有妙法,风味各具特色。在米脂众多的面食之中,有许多又与传统节日和庙会相关联。比如,摊黄在寒食节食用,煎饼、捏燕燕皆为清明节美食,而烤燉燉则与娘娘庙会相关,只有娘娘庙会期间,民间师傅们才制作燉燉敬献娘娘后,端着一笸箩“燉燉”向外出售,它是传统庙会敬献神灵的贡品,也是民间面食文化的滥觞与传承。故民间流传有“不吃燉燉,等于没过三月十八”。其习俗传承数百年。燉燉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用普通面粉加酵母(老面)糅合发酵,面发酵好后,加入适量的食用小苏打,将面揉均匀,放在案板上,分成拳头大小差不多的面团摊开放入枣泥、豆沙和糖馅包好,擀成圆饼状,用戳在饼心点以红色方块,后为了区分不同的枣、豆沙、糖馅,故点1个至3个不同的红戳,代表所包馅的不同。然后,放在烙锅上将燉燉两面烙成金黄色,入土炉里烘烤,前后翻个,直至烤熟出炉。这样烤出来的燉燉色泽金黄,外软里酥,炉香四溢,入口有嚼劲。其手工制作精到,食之若饴,传统原味,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泥老虎

据一位有着20多年做燉燉的高师傅介绍,过去,老百姓家里都很穷,给娘娘庙的神神上不起贡饭,就做燉燉敬神神。最先开始的时候只做枣馅燉燉,后来条件逐渐好了,才有了豆沙、糖馅的燉燉。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吃燉燉呢?高师傅说:“上山敬神神,下山吃燉燉,吃了少生病,保佑儿女安。”一方面吃过燉燉的人,也就等于吃了敬过神神的贡饭,所以保你就不会生病。另一方面三月十八是娘娘庙会日,而娘娘在民间又是送子观音,因此,“吃燉燉,抱孙孙”。又寄托了人们对儿孙满堂的冀望与期盼。

(原载米脂史志地情网,2016年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